首页 > 公文 > 试题 > 渡汉江题目及答案

渡汉江题目及答案

时间:2025-04-02

  本篇文章给大家一篇《渡汉江题目及答案》范文,以及《渡汉江题目及答案》的对应内容格式、写作范例要点,本篇《渡汉江题目及答案》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渡汉江题目及答案 篇1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4-15题。

  南浦别白居易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喜见外弟又言别李益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14.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白诗的前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

  B.《南浦别》中“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C.李诗的颈联避实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D.李诗的尾联写第二天又眼睁睁地看着表弟启程远去,在深秋的重山间的巴陵道上奔波。

  E.两诗主题虽同为伤离别,但语言特色不同,白诗语言朴素清淡,李诗语言奇特典雅。

  15.两首诗都抒发了离别之情,请结合原诗分析两首诗主要表现手法的`异同。(6分)

  试题答案:

  14.DE

  15.相同点:都运用了细节描写(或白描)来表达情感(2分)。白诗通过送别时“看”的细节表现了分别时的悲楚。(1分)李诗则通过写自己和表弟由“惊初见”到“语罢暮天钟”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1分)。

  不同点:白诗以景衬情,先用萧瑟的秋景渲染浓厚的离情别绪(1分)。李诗通过想象表弟登程远去的画面,表达伤别情怀和为弟担忧之情(1分)。

  以上为渡汉江题目及答案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渡汉江题目及答案 篇2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元日田家薛逢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蛮榼①出门儿妇去,乌龙②迎路女郎来。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长笑士林③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注】①蛮榼:酒器。②晋朝时,民俗以“龙”字为家犬命名。后世以乌龙泛指犬。③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14.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诗的标题中,“元日”点明了写作诗歌的时间,“田家”点明了诗歌的内容。

  B.本诗首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在元日这天,家家户户很早就打开了家门

  C.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

  D.“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的告诫。

  E.“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暮”。

  15.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试题答案:

  14.AB(答对一个给2分,答对两个给5分)

  [解析]A项,“‘元日’点明了写作诗歌的时间”错,诗中写的是百姓元日的情形,不一定是诗人写诗的时。B项,“南村晴雪北村梅”互文见义,所以“不同的风景”错误。

  l5.1)过节的愉悦之情:“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暗含了一种愉悦之情。2)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的可笑。3)对回乡的渴望之情:“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的迫切。4)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树里茅檐”“蛮梳出门”“乌龙迎路”“但祝”“那愁”表现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作者的美慕之情。(每点2分,答对三点给6分)

  

  以上为渡汉江题目及答案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渡汉江题目及答案 篇3

  (二)古代诗词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14~15题。

  与张道士同访李隐君不遇(唐)许浑千岩万壑独携琴,知在陵阳不可寻。去辙已平秋草遍,空斋长掩暮云深。霜寒橡栗留山鼠,月冷菰蒲散水禽。唯有西邻张仲蔚,坐来同怆别离心。题徐昭玉案山房(明)兰茂美人高隐乐从容,宅近滇南第一峰。喧枕泉声常似雨,傍檐云气或如龙。长镵破雪寻黄独,曲几看山荫碧松。此趣料应识者寡,抱琴何日逐游踪。14.以下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许诗开篇“千岩万壑独携琴”就点出主人公的不同寻常,是一个品性高洁、格调高雅、学识高深、境界高远的人。

  B.“喧枕泉声常似雨,傍檐云气或如龙”两句通过拟声绘形的形象比喻,渲染了徐昭山房景致的幽静、奇特与不凡。

  C.兰诗指出想像朋友徐昭一样享受幽居在玉案山的`乐趣的人很多,所以诗人也希望隐居在乡野以寻求一份心灵的宁静。

  D.兰诗表面赞美的是景,实际上却是渲染隐士人格的独立高标,表达了对自己惺惺相惜的知音的追慕之情。

  E.许诗“抱琴何日逐游踪”传达出因其“不遇”,所以抒情侧重知心人难以会面的惆怅伤感。

  15.两首诗在所写对象、主题及表达技巧等诸多方面都有相似之处,请结舍诗境概括分析。(6分)

  试题答案:

  14.(5分)A.C(A.“学识高深”不恰当;C.“此趣料应识者寡”应该说知音很少。)

  15.(6分)两首诗中都写到了远离尘嚣、逍遥世外的高人隐士,而且他们都携琴独居、情趣高雅,隐居在风景壮美的峰谷岩壑。(2分)两首诗都表达了作者对隐士人格的景仰,流露出某种追慕之情。(2分)在表达技巧上运用侧面描写(借景抒情),都擅长描写隐士居所周围的环境,来衬托人物,寄寓感情。(2分)

  以上为渡汉江题目及答案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渡汉江题目及答案 篇4

  四、诗歌阅读(13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题。

  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陆游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端溪石池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丈夫身在要有立,逆虏运尽行②当平。何时夜出五原塞,不用人语闻鞭声。【注释】①端溪石池:指端溪砚。②行:将要。

  15.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前两句写诗人胸怀大志却报国无门,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B.第六句写烛光映射着墨光,渲染出诗人纵横走笔的磅礴气势。

  C.第八句紧承“复把酒”,形象写出诗人酒醉后恍惚迷离的神态。

  D.结尾两句以“何时”发问,表达了早日收复祖国山河的愿望。

  试题答案:

  15.C

  

  以上为渡汉江题目及答案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渡汉江题目及答案》全文内容,如《渡汉江题目及答案》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渡汉江题目及答案》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渡汉江题目及答案》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