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公德作文 > 美德 >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主题班会教案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主题班会教案

时间:2025-03-08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征文了吧,通过征文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主题班会教案 篇1

  诵读仿佛是一场播种,让经典的种子永驻心间;诵读犹如是一次旅行,临清风,对朗月,登山泛水,意酣歌,在不经意间用美德的溪流浇灌心田;诵读又好似一种享受,“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诵读让人生变得如此惬意,我不得不喜欢上诵读。

  中国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华夏文明底蕴深厚,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典著作经久不衰。经典诵读是让我们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环节。从幼儿时期便朗朗上口的《三字经》、《弟子规》,那时虽不解其意,但却能脱口而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慢慢明白那些字字句句里所蕴含的人生哲理;从老师讲的如歌如画的唐诗宋词中,我领略到了枫桥的钟声,大漠的孤烟;从最近在读的《水浒》《三国》中,感受到了刚劲端庄的英雄豪气。那一篇篇脍炙人口的经典佳作,宛如夏日的遍野鲜花,散发着馥郁的芬芳;犹如夏日的漫天繁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给予我们无限的知识,会让我们受益终生。

  就说我最近在读的《三国演义》吧!这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通过波澜壮阔的历史背景、错综复杂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演绎了三国时期各种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忠义与奸佞的冲突、豪杰与奸雄的较量、谋略与武力的斗争,一场场刀光剑影的生死悲欢,一幅幅风云变幻的历史画卷,给我们留下了品味不尽的美谈佳话。

  “礼义仁智信”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文明的源泉。《三国演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晶,我喜欢作品中刻画的那些拥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人,如周瑜就有“大丈夫处世,从事与人,不能立功建业,甘与腐物同尽,真可愧也”的豪言;赵云也有“虽年迈,尚有廉颇之勇、马援之雄”的壮心;刘备教导他的儿子时,曾说出“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人生哲理,诸葛亮也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名句。三国的英雄就是奋斗进取的英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典范。这些话语中所体现出来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足以体现经典诵读的巨大影响力,进而告诉我们诵读经典的重要性。

  《三国演义》中那些精彩生动的故事,也深受我的喜爱:《桃园三结义》让我明白团结就是力量,同学之间要互相友爱,真心对待;《三顾茅庐》让我见识到刘备不厌其烦的毅力,让我深刻的认识到要想做成一件事是不容易的,必须要有耐心,知难而进,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书中还有很多很多的故事,像“三英战吕布”“过五关,斩六将”“草船借箭”“空城计”等等,这些故事能让我们真切的体会到古典文学的无穷魅力。

  《三国演义》是我百看不厌的一本书,幼儿时期我读的是连环画版的《三国演义》,那时吸引我的是被夸张了的人物形象;大一点读的是青少版的《三国演义》,这时吸引我的是一个个传奇的故事;现在我是四年级的学生了,再读原著《三国演义》,这部宏篇著作,又带给我耳目一新的感受。

  “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阅读经典,从我做起,让我们从经典著作中,感受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美德。

  以上为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主题班会教案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主题班会教案 篇2

  在这个寒假里,我读了许多书,他丰富了我的知识。在这些富有人生哲理的书里,我感触最深的是《老外买瓜》这本书。它不仅赋予了我丰富的知识而且给了我力量,让我悟出了许多道理,更感悟到了中国人的高尚品德。

  说有个老外到中国观光旅游,来到瓜地要买个最甜的西瓜。他连比带划,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说明白他想要的那种瓜。老爷爷耐心的听完后,去瓜地里千挑万选了一个最好的拿给了他,老外满意地说:“瓜ok,瓜ok……”走时给老爷爷一叠钱,老爷爷只拿了十元,又找给他多余的钱,老外很惊讶,之后又很激动的说:“中国人ok,中国人ok……”

  我读完这本书,心想:“这老爷爷真傻……要是我就都要了……反正是他自愿给的……”想着想着,忽然间我的脸好热,不知不觉,惭愧的低下了头:“我也是中国人,怎么会……”

  从小西瓜显示出不凡人品。我决定要向老爷爷学习他的善良、有耐心、乐于助人、不贪恋别人财物的好品德。让更多的外国人知道:“中国的瓜甜,中国的景好,中国的人更好!”

  以上为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主题班会教案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主题班会教案 篇3

  相传春秋时期,有一个叫颖考叔的小官去见郑庄公。郑庄公赏赐他饭食,他把肉片放在一边不舍得吃。庄公很奇怪,颖考叔说:“我的老母亲从来没吃过这么美味的肉食,请允许我拿回来孝敬我的母亲。”庄公听后十分感动。

  其实,诸如此类的传统还有很多,《诗经》里面就有“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还有妇孺皆知的“孔融让梨”等。由此可见,我们很久很久以前就有了“孝”的传统,而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孝敬长辈的传统。俗话说:“百善孝为先”,一个人如果都不孝顺他自己的父母,我们还能指望他干什么?我想问问你们,你们有在父母回家的时候为父母递上一杯解渴的茶水吗?你们有对他们说一句:“我爱您!您辛苦了!”答案不言而喻。

  为什么会是这样,原因我也思索过。大概是因为现在生活条件变好了,父母都把子女视为掌上明珠,舍不得让孩子受一点苦。久而久之,孩子就认为这样是理所应当,不值一提。或者有的家庭,父母对自己的长辈也不孝顺,孩子在这种家庭的氛围下耳濡目染,也就不知道“孝”怎么写了。所以父母也同样也应该成为孩子的榜样,督促他们体会“孝”的内涵。我们也要了解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父母对我的付出。时刻记住“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思。”

  那么,孝顺的人有么?还是一定的,记得一次我就看到这样的一则新闻写道,有几位学生因为家境贫寒,父母有生病,他们就一边照顾父母,一边上学。这种精神就值得我们学习的。有小见大,孝顺父母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而不孝顺的人,只会被人们谴责。

  美好的品德还有一层底线——“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也就将心比心。你可以不同情别人。在这些基础上,人们拥有一些更上一层楼的美德。小则“赠人玫瑰”。如:为贫困的学子捐款,给遭受灾难困难的同胞送去慰问,拾到物品还给失主,为受伤的小动物包扎伤口,大则“精忠报国”,从古到今,有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郑成功收复失地;岳飞“还我河山”还有林则徐的虎门销烟;一个小女孩“请升上中国国旗”。

  对这种拥有美好品德的人,我认为有一个最优秀的代表——雷锋。他善良、好学、勇敢、有毅力、勤劳??最后悲壮的在22岁的花样年华为了救两个溺水的小女孩而被河水冲走?? 总而言之,拥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华民族有许多数之不尽的美德,但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良现象。我希望人们可以改掉那些陋习,弘扬中华民族的美德。美德是一副五彩的图画,它的颜色是光芒耀眼的,美德是一首歌,流淌在我们的心里,它能激励中华儿女努力拼搏。

  以上为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主题班会教案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主题班会教案 篇4

  说到“家风”,我首先想到了我的父亲,我父亲是一位农村中学教师,做了一辈子的会计工作,退休已经十七年了,但父亲的.一些口头禅时常回响在我的耳畔,父亲的为人处事时常浮现在我的眼前。

  记得在八十年代末,我父亲担任学区会计工作时,各学校经常有人带着礼物找到我父亲想着打通关系。经常会看到这样的情景,因为来人带点特产和烟酒什么的,这虽然在当时算是贵重的礼物,但父亲坚决不收别人的东西,他们推来推去,最终父亲很生气地翻脸把来人推出门外。并且还要说“该办的事一定办,如果送礼该办的那就不能办了。” 我的父亲在这方面很早就用行动告诉我:不要轻易接受别人的吃请,不要欠别人的人情。作为我们普通人,欠人情总是要还的,而作为“有本事”的人,吃人、拿人的必然嘴软,要为人家办事,违犯国家的规定。所以,为人处世,最好行得端,坐得正。从小父亲就言传身教,让我们做事认认真真,从从容容;做人堂堂正正,清清白白。

  父亲经常说的“吃亏是福。”他要求我学会忍让,灌输我吃亏是福。 记得我小的时候,和同伴、同学在一起玩耍,因为我长得比较瘦弱,经常遭人欺负,被人打哭回家,他从来不像人家的父亲那样“护犊子”,反而把我训斥一番,问我为什么挨打,不管怨我不怨我,他都会说,爱“打仗”的,离他们远一点。惹不起,你躲不起吗。对你好的要和他们好好玩。不要因为东西和人家抢,要学会忍让。学校有什么活动,他都让我积极参加,需要出力的,他告诫我,不要玩奸耍滑头,多干点活是累不死的。他常说的一句话是:“人奸没饭吃,狗奸没屎吃”。还告诫我,不要贪小便宜,事情往往是贪小便宜吃大亏。亏就是给人吃的。老天爷有一本账,你吃亏了给你记上,等吃多了,他就会给你一个好机会,叫你明白吃亏就是福。所以,我的为人可以说是不奸不坏,为人实在,没有弯弯绕。

  父亲一生善良,虽然母亲去逝得早,家境贫寒,但当别人需要帮助时,父亲都会尽心尽力去帮助他人,而且从不求回报。父亲经常说:“知足常乐”,“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遇事多让让, 不与别人攀比,每天要有平和的心态管好自己,做好事情,相信自己拥有的就是最好的。

  我们四兄妹常回家聚聚,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就是说说工作,说说生活,说说孩子。一般是说着说着就引起了父亲的回忆,就会举例子说说他工作那时的事。 有许多例子真的听了多少遍了,我们也能静静地听他讲完。父亲行得端正,活得坦然。工作的事情虽然都过去多少年了,但那时,那景,那人,那事,父亲讲得绘声绘色。我们都能感受到父亲作为自己因为工作时期的投入和清白而自豪,作为父亲因为看到子女生活的幸福和工作的小成就而欣慰。父亲就是我们的一本书,父亲的好好做人,认真做事,公私分明,是耳濡目染的传承。因为受父亲的影响,所以我们兄妹四人从小都不会贪小便宜,也不会上当受骗,现在都家庭和睦,生活幸福。我想这也许就得益于我们家的家风。

  岁月如歌,亲情无限。有父亲的地方就是家,家中的故事永远也讲不完。回忆生活中的碎片,回放一个个那些逝去岁月中的小镜头,我渐渐梳理出了我们的家风是什么---那就是正直、宽容与善良。父亲用宽广的胸怀,阳光的心态,认真工作的态度诠释了正直、宽容与善良的美好,并把这种美好品德传递给我们,他用言行教导我们做正直善良的人。感谢父亲,拥有正直善良的美好品质,让我在工作中收获了更多的纯净和充实,让我感受到生活中更多的快乐和满足!

  以上为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主题班会教案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主题班会教案 篇5

  中华传统美德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每一位炎黄子孙铸就伟大人格的根本,流传几千年,影响人的一生,成为矗立于世,名留青史的道德典范。

  那何为传统美德呢?就是从传统文化,儒家文化,传统美德中大浪淘沙、千锤百炼而世代相承的优秀道德品质:民族精神。民族气节。文明礼仪、道德经典等等。

  对于青少年的我们来说:“乐于奉献”是主题。我作为一名中学生,也自觉得践行了这一主题:在校园里我加入了青年志愿者协会,满怀理想与热情,挥洒青春与汗水,投身于校园的文化建设之中。在青年志愿者协会中通过实践的得到了一定的锻炼,提高了自身素质,陶冶了自己的情操,同时明白了“奉献、团结、互助、友爱”的真正含义,更是明白了传统美德是中华传统道德之精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更是做人的基本准则和处世底线,离开美德半步,轻者误入歧途,重者跌入深渊。因此,我们应该树立良好的道德理念。

  在校园中我们组织了很多活动:拾捡垃圾、帮助同学,还有我校刚过去的中考准备工作;同时也通过信息手段,了解青年志愿者在全国进行的\'各式活动。在诸多活动中我们都看到了青年志愿者的身影,青年志愿者的足音回荡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无论是我们校园的青年志愿者还是社会上的青年志愿者都彰显出共同的信念:奉献爱心,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地帮助他人,服务社会,为构建和谐美满的社会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要培育正确的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世界观;从规范行为做起,培育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行为。我们是21世纪的主宰者,我们更应该继承传统美德,把这些闪烁着睿智光芒的精华,化为自身的营养,为构建和谐社会、文明社会、培育文明风尚做自己应有的贡献,做新世纪,新时期的传播者。

  以上为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主题班会教案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主题班会教案 篇6

  中国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五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在历史长河中,中国向来以“礼仪之邦”着称,而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我们是民族的希望,我们更有责任传承和发扬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

  从古至今,青少年人才辈出,古代就有融四岁,能让梨。到了现代,更是有独自照顾瘫痪养母十二年的孟佩杰,在他们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中华文化的缩影。他门的心都是最美的。孟佩杰照顾一个与自己没有血缘关系的养母十二年,十二年,难以想象十二年中她上如何用她稚嫩的肩膀撑起这个家。可是,她从来不说苦不说累,没有一丝怨言。她不正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继承人吗?

  每一个人都是美德的化身。青少年时期是我们一生中的黄金阶段,也是我们性格形成的阶段,我们更要挖掘自身的潜能,开发自己的优点,让自己的优点变成一种美德。“传承优秀文化,争做美德少年。”这并不仅仅是一个口号,更多的是要唤起我们心中的美德。时间匆匆,但唯一不变的是人们心中的美德。我们要努力,要让中华民族的文化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刻的印记,要让自己的美德在中华文化中熠熠发光。

  以上为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主题班会教案 篇6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主题班会教案 篇7

  中华文明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在文明的进程中,一个个名人的流芳百世的故事像一座座里程碑,铸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长城,将传统美德发扬光大,让中华文明之光薪火相传。

  读了《文明美德伴我成长》这本书后,我更加感受到了中国传统美德的魅力,一个个名人轶事也深深印烙在我心中。人生如白驹过隙,只有践行中华传统美德,才能实现人生的真正价值。我不禁回想起书中的大公无私的包拯,正直清廉的于谦等人,他们不正是靠着坚强的勇敢的信念等中华传统美德流传千古的吗?

  作为一名小学生,我们应当为祖国而自豪!我们无法视死如归,无法刚正不阿,可是,我们可以笑、孝、啸。

  笑,是无言的礼貌,一个微笑让你赢得整个世界。笑,不用一分钱,价值千百万。

  孝, 是一种责任。父母者,人之本也。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啸,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图强。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成长中的我们无时无刻不伴随着文明和美德,小中见大。还记得那一次,我在校园里走廊中行走,忽然,一个人匆匆从我身旁走过,整个人撞在了我身上。我没有厉声责问,而是微笑了一下,处之坦然。那一刻我发现他的脸上浮现出惊讶的神情,然后郑重的道了个歉。正是这拐角处的相遇,使我们成了好朋友。这也许就是笑的力量,礼的力量,宽恕的力量。这都是我们中华的美德呀!

  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让我们做祖国的好孩子,做父母的好孩子,竭己所能,为发扬传统美德而努力,共创美好未来!

  以上为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主题班会教案 篇7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主题班会教案 篇8

  世界大小国家,历史长至五千年,短有二百年,无一不恪守传承自己的民族精神,而一个人安身立命,也要传承“家风家教\",传承是种美德。

  五千年历史长河,传承已然成为中华民族血脉里流淌的精神。古有孔子传承周礼三千弟子周游列国,今有文学巨匠季羡林笔耕不辍传承教育事业;古有屈原、文天祥以死明志流传千古;今有黄继光、邱少云捐躯报国精神永存。传承,作为一种美德,早已深深凝聚在国人的血脉间,中华民族的精神,在“传承\"这一纽带间源远流长。

  中华民族的精神在传承这一美德下发扬光大,然而那些历史长河间,因传承的纽带断裂而丢失的历史片段,岂不令人扼腕痛惜?

  尺八,一种竹制乐器,声音空灵而秀丽,起源于中国,南宋后便无人传承,后为日本所得发扬光大;唐刀,隋唐时为军中所用,削铁如泥,五代后无人问津,复为日本所得,改为\"武士刀\";明代所造宝船,排水量堪比美军“蓝岭\"号两栖指挥舰,永乐之后,竟不再研制,日渐朽烂;火器,原为宋时所制,明时光大,至于清兵入关,竟将火铳火炮之书籍付之一炬……当德国人拿着最新的毛瑟枪冲入京师时,满清贵族可否想到《兵器全书》中那句“夷虏所最畏中国者,火器也\"?失去了传承这一纽带,再无畏的精神也会日渐软弱,再伟大的发明也会日渐朽烂,可见传承之重要。

  民族精神发展到当代,更需要用传承这一美德来发扬光大。古人云:“一日之师,终身为父\",你是否尊敬师长?孔子云:“匹夫不可夺志\",你是否笃定了自己的志向?刘备云:“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你又是否对他人施以援手?我们更需要将民族精神传承,让它绽放光芒。

  三百年短短历史的美国尚知传承“美利坚精神\",弹丸小国韩国还能继续发扬“韩国精神\"。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的我国更应发扬传承的美德,让民族精神与华夏文明永不褪色。

  以上为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主题班会教案 篇8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主题班会教案》全文内容,如《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主题班会教案》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主题班会教案》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诵读经典传承美德主题班会教案》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