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地域作文 > 开封 > 开封作物熟制

开封作物熟制

时间:2025-02-20

  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吧,作文是人们以书面形式表情达意的言语活动。

开封作物熟制 篇1

  20xx年10月3日 周二 雨

  今天我们去繁塔玩啦。

  繁塔是开封最古老的建筑,有一千多年历史了。它一座六边形的塔,建于北宋。它高36.68米,因为精美的砖雕和丰富的文物而闻名。

  我们到的时候,那里非常空,简直是包场,一个人都没有,非常的清静。

  繁塔看上去不是特别高,只有几层楼的高度。塔身外面有7000多块砖,每块砖上都雕有一个佛像,所以有7000多个佛像。每个佛像都雕得栩栩如生,外貌都不一样,形态各不相同。从外面看,繁塔就像一个铠甲战士一样!

  繁塔里面有两个塔室。第一个塔室里是菩萨,高度和一个成人差不多高,是金子做的。背对它的另一个塔室里面,有很多很多的砖雕佛像,室顶上墙壁上全都是。门厅两侧是二十乐伎菩萨,每个都拿着不同的乐器。每个菩萨和乐器都非常非常精美,而且都是彩绘的,这可都是镇塔之宝哟!门厅的墙壁上还有精美的书法经书碑刻,是一个很有名的书法家写的,叫赵安仁,笔力雄劲,工整美妙。

  繁塔真是精美绝伦啊!

  以上为开封作物熟制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开封作物熟制 篇2

  二零三三年七月,我博士毕业以后回到开封。啊!开封的变化可真大。我的脑海里不禁回想起二零一三年的开封。

  那时,开封的臭水沟里弥漫着臭气熏天的气味,还有小水池里本来是清澈见底,里面养了许多小鱼和小虾,由于人们的环保意识能力太差,观赏的时候把一些果皮、树枝扔进水里。时间一长,小水池的水浑浊不清,绿蒙蒙的,小鱼小虾都死了,人们都要捂着鼻子匆匆而过。这都是人们不爱保护环境卫生造成的。

  现在的开封高楼大厦,街道干干净净没有一点灰尘,街道两旁绿树成阴,鲜花盛开,空气中弥漫着花的香味。私家车也少了。人们终于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一点一点地开始爱护环境,用行动建设家园,保护家园……

  你看,如今我们在这么好的环境里生

  以上为开封作物熟制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开封作物熟制 篇3

  我是土生土长的开封人,从小到大上学都在开封上的,因为年纪小,家长也不经常让外出,所以我的印象当中,其他城市的概念不是很深,但是开封的形象,时刻在我心中。

  我想先说一下,开封的地理位置,开封市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东部,地处河南省中东部,东与商丘市相连,距黄海500公里,西与省会郑州毗邻,南接许昌市和周口市,北依黄河,与新乡市隔河相望。总面积6444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362平方公里。南北宽约92公里,东西长约126公里。东距亚欧大陆桥东端的港口城市连云港500公里,西距省会郑州72公里,在中国版图上处于豫东大平原的中心部位。

  还有开封的历史,那是指的我身为开封人民真正指的骄傲的地方。开封古称东京,位于河南省东部,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和我国八大古都之一。全市总面积626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363。4千公顷,市区面积546平方公里,辖尉氏县、兰考县、杞县、通许县、开封县五县和鼓楼区、龙亭区、禹王台区、顺河回族区、开封新区(金明区)五区。开封是中原地区黄河沿线重要的旅游城市,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积淀,使开封享有七朝都会、文化名城、大宋故都、菊城之盛名。开封拥有众多旅游景点创造和打破了中国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纪录、中国纪录,获得多项世界之最、中国之最。19××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在历史上,开封凭借河湖纵横、灌溉发达、气候温和、交通便利的有利条件,是中国最早开发的地区,其城垣宏大,文化灿烂,古人曾有“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的诗句。特别是北宋时期,开封作为都城东京,是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科技与文化中心,也是当时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其建设规划思想独特,宏大的城垣分外城、内城、皇城,三重城郭,三条护城河。城内交通水陆兼容,畅通无阻。在布局上、打破了封闭性的坊里制,代之以商住开放的街道形式,实行坊市合一,扩大市民阶层,使其人口达到150余万。

  这就是我的家乡,我爱我的家乡,开封。

  以上为开封作物熟制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开封作物熟制》全文内容,如《开封作物熟制》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开封作物熟制》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开封作物熟制》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