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 > 古诗绝句 > 《望天门山》古诗词

《望天门山》古诗词

时间:2023-04-01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许多人对一些广为流传的古诗都不陌生吧,汉魏以后的古诗一般以五七言为基调,押韵、转韵有一定法式。

《望天门山》古诗词 篇1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注解】

  1、回乐峰:唐代有回乐县,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县西南。回乐峰即当地的山峰。

  2、受降城:唐代有东、中、西三座受降城,都在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3、芦管:笛子。

  4、征人:戍边的将士。尽:全。

  【译文】

  回乐峰前的沙地白得象雪,受降城外的月色有如秋霜。

  不知何处吹起凄凉的芦管,一夜间征人个个眺望故乡。

  【赏析】

  诗意在抒写边防将士之乡情。前二句写月下边塞的景色;三句写声音,闻见芦管悲声;四句写心中感受,芦笛能动征人回乡之望。全诗把景色、声音,感受融为一体,意境浑成。《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

  【鉴赏】

  诗歌的前两句描写了一幅边塞月夜的独特景色。举目远眺,蜿蜒数十里的丘陵上耸立着座座高大的烽火台,烽火台下是一片无垠的沙漠,在月光的映照下如同积雪的荒原。近看,高城之外月光皎洁,如同深秋的寒霜。沙漠并非雪原,诗人偏说它“似雪”,月光并非秋霜,诗人偏说它“如霜”。诗人如此运笔,是为了借这寒气袭人的景物来渲染心境的愁惨凄凉。正是这似雪的沙漠和如霜的月光使受降城之夜显得格外空寂惨淡。也使诗人格外强烈地感受到置身边塞绝域的孤独,而生发出思乡情愫。

  如果说前两句写景,景中寓情,蓄而未发;那么后两句则正面写情。在万籁俱寂中,夜风送来呜呜咽咽的芦笛声。这笛声使诗人想到:是哪座烽火台上的戍卒在借芦笛声倾诉那无尽的边愁?那幽怨的笛声又触动了多少征人的思乡愁?在这漫长的边塞之夜,他们一个个披衣而起,忧郁的目光掠过似雪的沙漠,如霜的月地,久久凝视着远方……“不知何处”,写出了诗人月夜闻笛时的.迷惘心情,映衬出夜景的空寥寂寞。“一夜”和“尽望”又道出征人望乡之情的深重和急切。

  从全诗来看,前两句写的是色,第三句写的是声;末句抒心中所感,写的是情。前三句都是为末句直接抒情作烘托、铺垫。开头由视觉形象引动绵绵乡情,进而由听觉形象把乡思的暗流引向滔滔的感情的洪波。前三句已经蓄势有余,末句一般就用直抒写出。李益却蹊径独辟,让满孕之情在结尾处打个回旋,用拟想中的征人望乡的镜头加以表现,使人感到句绝而意不绝,在戛然而止处仍然漾开一个又一个涟漪。这首诗艺术上的成功,就在于把诗中的景色、声音、感情三者融合为一体,将诗情、画意与音乐美熔于一炉,组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整体,意境浑成,简洁空灵,而又具有含蕴不尽的特点。

  这首诗语言优美,节奏平缓,寓情于景,以景写情,写出了征人眼前之景,心中之情,感人肺腑。诗意婉曲深远,让人回味无穷。刘禹锡《和令孤相公言怀寄河中杨少尹》中提到李益,有“边月空悲芦管秋”句,即指此诗。可见此诗在当时已传诵很广。《唐诗纪事》说这首诗在当时便被度曲入画。仔细体味全诗意境,的确也是谱歌作画的佳品。因而被谱入弦管,天下传唱,成为中唐绝句中出色的名篇之一。

  以上为《望天门山》古诗词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望天门山》古诗词 篇2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他以音乐家对声的感悟,画家对光的把握,诗人对语言的提炼,刻画了空谷人语、斜辉返照那一瞬间特有的寂静清幽,耐人寻味。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五言绝句《鹿柴》赏析,希望有所帮助!

  【原文】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译文】

  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

  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注释】

  (1)鹿柴(zhài):“柴”同“寨“,栅栏。此为地名。

  (2)但:只。闻:听见。

  (3)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古时同“影”。

  (4)照:照耀(着)。

  【赏析】

  第一句“空山不见人”,先正面描写空山的杳无人迹。王维特别喜欢用“空山”这个词语,但在不同的诗里,它所表现的境界却有区别。“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山居秋暝》),侧重于表现雨后秋山的空明洁净;“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侧重于表现夜间春山的宁静幽美;而“空山不见人”,则侧重于表现山的空寂清泠。由于杳无人迹,这并不真空的山在诗人的感觉中显得空廓虚无,宛如太古之境。“不见人”,把“空山”的意蕴具体化了。

  如果只读第一句,读者可能会觉得它比较平常,但在“空山不见人”之后紧接“但闻人语响”,却境界顿出。“但闻”二字颇可玩味。通常情况下,寂静的空山尽管“不见人”,却非一片静默死寂。啾啾鸟语,唧唧虫鸣,瑟瑟风声,潺潺水响,相互交织,大自然的声音其实是非常丰富多彩的。然而此刻,这一切都沓无声息,只是偶尔传来一阵人语声,却看不到人影(由于山深林密)。这“人语响”,似乎是破“寂”的,实际上是以局部的、暂时的“响”反衬出全局的、长久的空寂。空谷传音,愈见空谷之空;空山人语,愈见空山之寂。人语响过,空山复归于万籁俱寂的境界;而且由于刚才那一阵人语响,这时的空寂感就更加突出。

  三四句由上幅的描写空山中传语进而描写深林返照,由声而色,深林,本来就幽暗,林间树下的青苔,更突出了深林的不见阳光。寂静与幽暗,虽分别诉之于听觉与视觉,但它们在人们总的印象中,却常属于一类,因此幽与静往往连类而及。按照常情,写深林的幽暗,应该着力描绘它不见阳光,这两句却特意写返景射入深林,照映的青苔上。读者猛然一看,会觉得这一抹斜晖,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一线光亮,给林间青苔带来一丝暖意,或者说给整个深林带来一点生意。但细加体味,就会感到,无论就作者的主观意图或作品的客观效果来看,都恰与此相反。一味的幽暗有时反倒使人不觉其幽暗,而当一抹余晖射入幽暗的深林,斑斑驳驳的树影照映在树下的青苔上时,那一小片光影和大片的无边的幽暗所构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特别是这“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漫长的幽暗。如果说,一二句是以有声反衬空寂;那么三四句便是以光亮反衬幽暗。整首诗就像是在绝大部分用冷色的画面上掺进了一点暖色,结果反而使冷色给人的印象更加突出。

  静美和壮美,是大自然的千姿百态的美的两种类型,其间原本无轩轻之分。但静而近于空无,幽而略带冷寂,则多少表现了作者美学趣味中独特的一面。同样写到“空山”,同样侧重于表现静美,《山居秋暝》色调明朗,在幽静的基调上浮动着安恬的气息,蕴含着活泼的生机;《鸟鸣涧》虽极写春山的静谧,但整个意境并不幽冷空寂,素月的清辉、桂花的芬芳、山鸟的啼鸣,都带有春的气息和夜的安恬;而《鹿柴》则带有幽冷空寂的色彩,尽管还不至于幽森枯寂。

  王维是诗人、画家兼音乐家。这首诗正体现出诗、画、乐的结合。无声的静寂、无光的幽暗,一般人都易于觉察;但有声的静寂,有光的幽暗,则较少为人所注意。诗人正是以他特有的画家、音乐家对色彩、声音的敏感,才把握住了空山人语响和深林入返照的一刹那间所显示的特有的幽静境界。但是这种敏感,又和他对大自然的细致观察、潜心默会分不开。

  【鉴赏】

  这首诗描绘的是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大凡写山水,总离不开具体景物,或摹状嶙峋怪石,或描绘参天古木,或渲染飞瀑悬泉,其着眼点在于景物之奇。而此诗则从一个奇特的现象着笔:“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层岩迭嶂,看去空无一人。可是有时会突然听得朗朗笑语,但由于回声的多重反射,一时间很难判断人声究竟从何而起。人们大约都有类似的`经验,本来很平常。但是将这种视觉与听觉互补的观察事物的方法以诗的形式加以表现,就不能不说是一个创造。从诗的表现说,它别出新意,不蹈故常;从作品的接受者说,是那样新奇有趣,俨如身临其境,由此引起积极的情感活动。前两句诗用直白的语言,略作点染,境界即出。诗开头的“空山”,二字,是相对于无人而言,同时表明诗人的视野比较开阔,可以一视无碍;如果置身于隐天蔽日的原始森林中,就得不到“空山”的意象。从这两个字,也可以窥见山中的景物形势特点。对句的“响”字与“空山”相呼应:只有在没有太多障碍物的情况下,声音才能在山谷中往复回荡,方才可以说“人语响”。因此,周遭景物必是疏朗的。前二句写幽静,因声传神;后二句写幽深,以光敷色。山中景色会因朝夕晦暝、风雨因时而变化。此诗则选取傍晚时分的景色作为描写对象。这时夕阳返照射入树林深处,又有一部分光线落到青苔上面。天色就要暗下来,各类景物斑斑驳驳的,明暗对比鲜明。近处,投在地面上的蓊郁的树影渐渐拉长;树林深处,因黝暗而显得十分幽邃。这种景观的时期是夏末秋初,而且必须是晴朗的傍晚,阴雨绵绵是不行的。诗的第一个透视点是深林。人的感官无法直接测知树林深处,此诗以不可见即想象中的“无限”和“神秘莫测”写幽深之感。而幽深之感唯在夏末秋初夕阳明天中为最深。第二个透视点是青苔。这一景色即在目底,可以观其形,可以辨其色。青苔生于阴暗潮湿之处,它的生长,是浓密的树木遮住日光的结果,而此刻却在夕照中。这两个透视点合在一起,互相映发,使诗意虚实相生。

  这首诗创造了一种幽深而光明的象征性境界,表现了作者在深幽的修禅过程中的豁然开朗。诗中虽有禅意,却不诉诸议论说理,而全渗透于自然景色的生动描绘之中。

  以上为《望天门山》古诗词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望天门山》古诗词 篇3

  刘长卿(约726—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唐诗五言绝句《听弹琴》赏析,希望有所帮助!

  原文

  听弹琴

  唐代: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一作:七丝)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译文

  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注释

  泠(líng)泠:形容清凉、清淡,也形容声音清越。丝:一作“弦”。

  松风: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凄凉。琴曲中有《风入松》的调名。

  古调:古时的曲调。

  鉴赏

  此诗题一作“弹琴”,《刘随州集》与《全唐诗》均为“听弹琴”。从诗中“静听”二字细味,题目以有“听”字为妥。

  琴是中国古代传统民族乐器,由七条弦组成,所以首句以“七弦”作琴的代称,意象也更具体。“泠泠”形容琴声的清越,逗起“松风寒”三字。“松风寒”以风入松林暗示琴声的凄清,极为形象,引导读者进入音乐的境界。“静听”二字描摹出听琴者入神的情态,可见琴声的超妙。高雅平和的琴声,常能唤起听者水流石上、风来*的幽清肃穆之感。而琴曲中又有《风入松》的调名,一语双关,用意甚妙。

  如果说前两句是描写音乐的境界,后两句则是议论性抒情,牵涉到当时音乐变革的背景。汉魏六朝南方清乐尚用琴瑟。而到唐代,音乐发生变革,“燕乐”成为一代新声,乐器则以西域传入的琵琶为主。“琵琶起舞换新声”的同时,公众的欣赏趣味也变了。受人欢迎的是能表达世俗欢快心声的新乐。穆如松风的琴声虽美,毕竟成了“古调”,已经没有几个人能怀着高雅情致来欣赏,言下便流露出曲高和寡的孤独感。“虽”字转折,从对琴声的赞美进入对时尚的\'感慨。“今人多不弹”的“多”字,更反衬出琴客知音者的稀少。有人以此二句谓今人好趋时尚不弹古调,意在表现作者的不合时宜,是很对的。刘长卿清才冠世,一生两遭迁斥,有一肚皮不合时宜和一种与流俗落落寡合的情调。他的集中有《幽琴》(《杂咏八首上礼部李侍郎》之一)诗曰:“月色满轩白,琴声宜夜阑。飗飗青丝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向君投此曲,所贵知音难。”其中四句就是这首听琴绝句。“所贵知音难”也正是诗的题旨之所在。“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诗咏听琴,只不过借此寄托一种孤芳自赏的情操罢了。

  以上为《望天门山》古诗词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望天门山》古诗词 篇4

  宋·杨万里

  翦翦轻风未是轻,犹吹花片作红声。

  一生情重嫌春浅,老去与春无点情。

  【注释】

  ①翦翦:形容轻风削面,多指料峭的春风。

  ②红声:飘落飞花的风声。

  【赏析】

  “翦翦轻风未是轻,犹吹花片作红声”两句写春风,大意是说,料峭的春风并不算轻盈,它还可以吹落花儿,发出“红声”。飞花落地,声音是极其轻微的,唐刘长卿有诗曰“鲜花到地听无声”,然而,杨万里不仅说花儿落地有声,还由红花进一步联想到声音也是红色的,即“红声”。“红声”二字,造语新奇,大概是杨万里的独创。作者运用通感的手法,以色彩形容声音,把视觉听觉的感受统一起来,不仅把料峭的风声传神地表达出来,使读者不仅听到风声,看到花色,而且还感到了寒意,流露出惋惜之情。

  从这两句可以看出杨万里“诚斋体”的`特色,即立意新颖,突出地表现在艺术构思和遣词造句上。以“红声”指花落的声音,就突出了色彩,给人以美好的视听享受。类似的诗句有“凉风度竹碧匆忙”,以“碧”代指竹,不仅符合竹的特点,还写出了凉风吹过竹子给人带来的清凉感受。

  【拓展】

  杨万里的爱国诗

  杨万里一生留下大量抒写爱国忧时情怀的诗篇。他充任金国贺正旦使的接伴使时,因往来江、淮之间、迎送金使时亲眼看到沦丧于金国的宋朝大好河山和中原遗民父老,心中郁满国家残破的巨大耻辱和悲愤,爱国主义诗歌创作表现得最集中、烈。如的《初人淮河四绝句》:“船离洪泽岸头沙,人到淮河意不佳。何必桑乾方是远,中流以北即天涯!”(其一)、“两岸舟船各背驰,波痕交涉亦难为。只余鸥莺无拘管,北去南来自在飞”(其三),唱出了灾难深重中爱国士人和广大人民的共同情感。又如在见到金山吞海亭已成专为金使烹茶的场所时,其中《雪霁晓登金山》一诗达到了顶峰。诗人站在韩世忠、虞允文等将领大败金军的战场上,一声呐喊,有如石破天惊,雷轰电掣,令人震撼。这是对苟且偷生的南宋小朝廷的鞭挞,对主战派人士的讴歌。

  此外如《题吁胎军东南第一山》、《读罪己诏》、《故少师张魏公挽词》、《宿牧牛亭秦太师坟庵》等,或寄托家国之思,或呼吁抗战复园,或歌颂抗金将领,或讽刺卖国权奸,都是直抒爱国思想的名篇。

  杨万里的绝大部分爱国忧时诗篇,不像陆游那样奔放、直露,而是压抑胸中的万丈狂澜,凝蕴地底的千层熔浆,大多写得深沉愤郁,含蓄不露。如《过扬子江》:“携瓶自汲江心水,要试煎茶第一功。”表面似乎是说亲自动手汲水煎茶的雅兴,其实是蕴藏着深刻沉痛的感慨羞愤,须参照《雪雾晓登金山》一并领略。杨万里说过:“谁言咽月餐云客,中有忧时致主心。”(《题刘高士看云图》)他不仅有那些吟咏江风山月的写景抒情作品,还有不少也是抒写爱国情怀的诗篇。如《豫章江牵二首》、《九月十五夜月,细看桂校北茂南缺,未经古人拈出,纪以二绝句》、《月下果饮绝句》、《初丸夜月》等,都写得曲折多讽,意味深长,蕴含着对国家残破、中原未复的深沉郁愤。晚年在《夜读诗卷》中曾沉痛自叙:“两窗两横卷,一读一沾襟;只有三更月,知予万古心。”其诗中寄寓的深意,值得后人细细咀嚼。“吾生十指不沾泥,毛锥便得傲寰衣?”(《晚春行田南原》)杨万里不以士大夫自居,一生热爱农村,体恤农民,写了不少反映农民生活诗篇。如《悯农》、《农家叹》、《秋雨叹》、《悯旱》、《过白沙竹校歌》等,还有《歌舞四时词》、《插秧歌》等写出农民劳动的艰辛和欢乐,《望雨》、《至后入城道中杂兴》等都具有比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性。

  杨万里的人物评价

  周必大:诚斋大篇短章,七步而成,一字不改。皆扫千军,倒三峡,穿天心,出月胁之语。至於状物姿态,写人情意,则铺叙纤悉,曲尽其妙。笔端有口,句中有眼。

  陆游:诚斋老子主诗盟,片言许可天下服。文章有定价,议论有至公。我不如诚斋,此评天下同。

  罗大经:立朝时,论议挺挺。如乞用张浚配享,言朱熹不当与唐仲友同罢,论储君监国,皆天下大事。

  严羽:其初学半山(王安石)、后山(陈师道),最后亦学绝句于唐人。已而尽弃诸家之体,而别出机杼。

  解缙:文章足以盖一世,清节足矣励万世。

  蒋一葵:乾、淳间,诗人称诚斋、范石湖(范成大)及陆放翁(陆游)为巨擘。

  王夫之:至若周必大、王十朋、范成大、杨万里之流,亦铮铮表见,则抑文雅雍容,足以缘饰治平而止。

  李纮:封事则胡忠简(胡铨)惊人,诗盟则杨诚斋独主。

  纪昀:万里立朝多大节。若乞留张栻,力争吕颐浩等配享及烖变应诏诸奏,今具载集中,丰采犹可想见。然其生平乃特以诗擅名。……方回《瀛奎律髓》称其一官一集,每集必变一格。虽沿江西诗派之末流,不免有颓唐粗俚之处;而才思健拔,包孕富有,自为南宋一作手,非后来四灵、江湖诸派可得而并称。……南宋诗集传於今者,惟万里及陆游最富。……以诗品论,万里不及游之锻炼工细;以人品论,则万里倜乎远矣。

  钱基博:南宋诗集传于今者,惟杨万里及陆游最富。游清新刻露而出以圆润,为媲于苏。万里清新刻露而特为生拗,则原出黄(黄庭坚)。……其为文章,含危仄于爽朗,以白俗为生拗,避熟而不避俗,涵今而亦茹古,以故为新,以俗为雅,由黄庭坚以攀韩愈,诗如是,文亦如是。然诗特擅名。万里善用其长,肆意有作;成大则避所短,敛手勿犯。陆游语多乐易;万里、成大意含怅惘。皆出入江西,而欲有所变以自名家者也。

  钱钟书:放翁(陆游)善写景,而诚斋善写生。放翁如图画之工笔;诚斋则如摄影之快镜,兔起鹘落,鸢飞鱼跃,稍纵即逝而及其未逝,转瞬即改而当其未改,眼明手捷,踪矢蹑风,此诚斋之所独也。

  以上为《望天门山》古诗词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望天门山》古诗词 篇5

  这首《山中送别》是怀念友人、盼望友人快快回来的诗,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五言绝句《山中送别》赏析,希望有所帮助!

  【原文】

  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注释】

  ⑴掩:关闭。

  ⑵柴扉:柴门。

  ⑶王孙:贵族的子孙,这里指送别的友人。

  【译文】

  在山中送走了你以后,夕阳西坠我关闭柴扉。

  明年春草再绿的时候,您能不能回来呢?

  【鉴赏】

  诗的首句“山中相送罢”,在一开头就告诉读者相送已罢,把送行时的话别场面、惜别情怀,用一个看似毫无感*彩的“罢”字一笔带过。这里,从相送到送罢,跳越了一段时间。而次句从白昼送走行人一下子写到“日暮掩柴扉”,则又跳越了一段更长的时间。在这段时间内,送行者的所感所想是什么呢?诗人在把生活接入诗篇时,剪去了这一切,都当作暗场处理了。

  对离别有体验的人都知道,行人将去的片刻固然令人黯然魂消,但一种寂寞之感、怅惘之情往往在别后当天的日暮时会变得更浓重、更稠密。在这离愁别恨最难排遣的时刻,要写的东西也定必是千头万绪的;可是,诗只写了一个“掩柴扉”的举动。这是山居的人每天到日暮时都要做的极其平常的事情,看似与白昼送别并无关连。而诗人却把这本来互不关连的两件事连在了一起,使这本来天天重复的行动显示出与往日不同的意味,从而寓别情于行间,见离愁于字里。读者自会从其中看到诗中人的寂寞神态、怅惘心情;同时也会想:继日暮而来的是黑夜,在柴门关闭后又将何以打发这漫漫长夜呢?这句外留下的空白,更是使人低回想象于无穷的。

  诗的三、四两句“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句化来。但赋是因游子久去而叹其不归,这两句诗则在与行人分手的`当天就惟恐其久去不归。唐汝询在《唐诗解》中概括这首诗的内容为:“扉掩于暮,居人之离思方深;草绿有时,行人之归期难必。”而“归期难必”,正是“离思方深”的一个原因。“归不归”,作为一句问话,照说应当在相别之际向行人提出,这里却让它在行人已去、日暮掩扉之时才浮上居人的心头,成了一个并没有问出口的悬念。这样,所写的就不是一句送别时照例要讲的话,而是“相送罢”后内心深情的流露,说明诗中人一直到日暮还为离思所笼罩,虽然刚刚分手,已盼其早日归来,又怕其久不归来了。前面说,从相送到送罢,从“相送罢”到“掩柴扉”,中间跳越了两段时间;这里,在送别当天的日暮时就想到来年的春草绿,而问那时归不归,这又是从当前跳到未来,跳越的时间就更长了。

  这首送别诗,不写离亭饯别的依依不舍,却更进一层写冀望别后重聚。这是超出一般送别诗的所在。开头隐去送别情景,以“送罢”落笔,继而写别后回家寂寞之情更浓更稠,为望其再来的题意作了铺垫,于是想到春草再绿自有定期,离人回归却难一定。惜别之情,自在话外。意中有意,味外有味,真是匠心别运,高人一筹。

  王维善于从生活中拾取看似平凡的素材,运用朴素、自然的语言,来显示深厚、真挚的感情,往往味外有味,令人神远。这首《山中送别》诗就是这样的。

  以上为《望天门山》古诗词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望天门山》古诗词 篇6

  《过故人庄》是孟浩然的一首五言律诗,诗中不光表达了诗人对田园风风光的赞美,也写出了朋友间(“故人”)的真挚友情,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五言绝句过故人庄赏析,希望有所帮助!

  【诗句】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出处】

  唐·孟浩然《过故人庄》.

  【意思】

  老朋友准备好了鸡和小米饭,邀请我到他的庄园去做客。绿树环抱小村,青山斜欹郭外。

  【全诗】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注释】

  过故人庄:拜访老朋友住的村庄。

  具:准备,置办。

  黍(shǔ):黄米饭。

  合:环绕。

  郭:城墙。

  轩(xuān):窗户。

  场:打谷场。

  圃(pǔ):菜园。

  把酒:拿起酒杯。

  桑麻:桑树和麻。这里借指庄稼。

  重阳日:农历九月九日。古人有在这一天登高、赏菊、饮菊花酒等风俗。

  就:走近,来到。这里引申指品赏。

  【全诗鉴赏】

  《过故人庄》是孟浩然田园诗中的代表作之一。全诗用平淡的字句,朴实通俗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勾画出了一幅美好的田园风景画。尽管全诗40个字,无一个“情”字,一个“友”字,然而,从始至终却横溢出一种热烈、真诚、淳朴的朋友之情,正是这种淳情真义在深深感染着读者,使这首诗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经久不衰。

  诗的开头两句“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写的是农夫对朋友的隆盛招待之情。作者别出心裁,先写“具鸡黍”,后才是“邀”至家里,其起笔就让读者感受到了农夫那种对故友的挚热之情,先声夺人。第二联描写客人对田园风光的无限喜爱之情。在故友的陪同下,客人赏玩山村景色。只见绿树成荫,环绕村庄,树隙中透出青山,更显郁郁苍苍,青山绿树,令人陶醉,这样美好的田园山庄,怎能不令客人顿生无限爱恋之情呢?第三联,述写主客二位故友的`谈吐无拘,亲密无间的融融之情。故友农夫,在家里摆上了丰筵,打开窗户,一边与朋友开怀畅饮,一边面对窗外的谷场、菜园,漫话农物长势,菜桑收成,这一对故友难得见面的高兴劲儿,丰收在望的喜悦之情,畅开心扉侃侃而谈的兴奋形态跃然纸上,使读者亦有身临其境之感,仿佛也不自觉地参加了这酣畅淋漓,令人神往的宴筵。尾联“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写客人与主人依依不舍之情。千杯入肚,尽露真情,酒逢知己,哪有够时,人还没有离开筵席,就约着重阳佳节之时,花盛开之日,还要来此畅饮一番,那情景,那场面将更是多么迷人,这对朋友情意绵绵,纯洁而且高尚,令人羡慕,使人感动。

  这首诗,既可以说是一首很成功的田园诗,也不失为一首很成功的言情诗。全诗字句平淡,通俗易懂。然而,其平淡之中露真情,于通俗之中见淳意,古人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所谓画,就是写景;诗本身就是言情,“诗以言志”么。诗要写景,写事,因为它是靠形象思维的,但诗人写景,写事总是为了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总是要寓情于景,寓情于事,这才是好诗。这首诗把叙事与写景巧妙地结合在一块儿,从中溢出感人至深的朋友之情,毫无矫揉做作,无病呻吟之态,完全是让读者从平白的叙事写景中感受情的存在,所以,这首诗被誉为艺术珍品。

  以上为《望天门山》古诗词 篇6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望天门山》古诗词 篇7

  作者: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注解】

  1、黄鹤楼:建在湖北武昌西边的黄鹤矶上,下面就是长江。

  2、烟花:指暮春浓艳的景色。

  3、碧空尽:指船消失在水与蓝天相接的地方。

  【韵译】

  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楚的黄鹤楼;

  阳春三月烟花如海,他去游历扬州。

  一叶孤舟,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

  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

  【赏析】

  灿若群星的盛唐诗坛上,诗人李白对孟浩然怀有特殊的感情。他在《赠孟浩然》诗中盛赞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次揖清芬。

  孟浩然的高风亮节深为李白所敬仰,因此,两人的友谊至深,可谓是神交。友谊至此,一当睽离分手,不能不顿生依恋之情。

  孟浩然要到扬州去,李白在黄鹤楼上为他送行。情深意眷,依依不舍。何不把离别的惆怅化作力量。于是诗人即由起兴,即景运笔,衷心祝愿友人一路顺风。

  诗中,诗人不写自己送客,而是特意置换主客位置,写客“辞”己,并以“下”字紧承“辞”字,宛曲有致地传达出客人的愉快风发神情。“烟花三月下扬州”写出日暖花繁、岸柳如烟的盛景,暗含诗人对友人此行的艳慕,就写出了分别之际的\'欢愉情景。虽是挚友离别,却没有寻常的离愁别绪,这番情景很是别致。

  但是两人毕竟情谊至深,此地一别,后会无期,因而依恋之情在所难免。“孤帆远影碧空尽”借景写情,不仅写出了友人所乘船孑然远逝的情景,而且写出诗人凭栏目送的情景,此刻,诗人伫立在黄鹤楼上,久久地注视着那渐行渐远,以致于消失在茫茫水天相接之处的一片孤帆,他的心早已随船而去了。寄寓了诗人多少惜别之情啊!“唯见长江天际流”紧承上句,写出诗人在帆影消失后的感受。友人毕竟离去了,因此,望着浩渺的江水,诗人心中怅然若失,“唯见”一词把这种感受刻划的淋漓尽致。固然“流”字的传情之笔,更是写出诗人的主观感觉,他此刻心驰神往,追随友人而去了。若非友谊至深,能有此依依难舍的心态么?

  以上为《望天门山》古诗词 篇7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望天门山》古诗词》全文内容,如《《望天门山》古诗词》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望天门山》古诗词》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望天门山》古诗词》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