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 > 古诗绝句 >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拼音古诗图片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拼音古诗图片

时间:2023-04-08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古诗是古代诗歌的\'泛称。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拼音古诗图片 篇1

  张继的七言绝句《枫桥夜泊》在中国古诗中,可以说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同时也为读者创造了一个不一样的世界。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七言绝句枫桥夜泊赏析,希望有所帮助!

  【原文】

  《枫桥夜泊》

  作者: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注解】

  江枫:一般都解释成江边的枫树。又有人认为“江枫”指寒山寺旁边的两座桥“江村桥”和“枫桥”的名称。

  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姑苏:苏州的别称。

  寒山寺:在今苏州市西枫桥镇。传说因唐代诗僧寒山、拾得住过而得名。本名妙利普明塔院,又名枫桥寺。或谓“寒山”乃泛指肃寒之山,非寺名。可备一说。

  夜半钟声:当时僧寺有夜半敲钟的习惯,也叫\"无常钟\"。欧阳修《六一诗话》曾云:\"诗人贪求好句而理有不通,亦语病也。如……唐人有云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说者亦云句则佳矣,其如三更不是打钟时。\"《庚溪诗话》于此辨曰:\"然余昔官姑苏,每三鼓尽,四鼓初,即诸寺钟皆鸣,想自唐时已然也。后观于鹄诗云:定知别后家中伴,遥听缑山半夜钟。白乐天云:新秋松影下,半夜钟声后。温庭筠云:悠然旅榜频回首,无复松窗半夜钟。则前人言之,不独张继也。\"宋人孙觌绝句《过枫桥寺》:\"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

  《诗薮》云:\"张继夜半钟声到客船,谈者纷纷,皆为昔人愚弄。诗流借景立言,唯在声律之调,兴象之合,区区事实,彼岂暇计?无论夜半是非,即钟声闻否,未可知也\"。《唐诗摘钞》:\"夜半钟声,或谓其误,或谓此地故有半夜钟,俱非解人。要之,诗人兴象所至,不可执着。必曰执着者,则晨钟云外湿,钟声和白云,落叶满疏钟皆不可通矣。\"

  【韵译】

  明月西落秋霜满天,几声乌啼山前;江上渔火映红枫树,愁绪搅我难眠。

  呵,苏州城外那闻名海内的寒山寺;夜半钟声,漫悠悠地飘到我的船边。

  【评析】

  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舟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客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清远的小诗。

  题为“夜泊”,实际上只写“夜半”时分的景象与感受。诗的首句,写了午夜时分三种有密切关连的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上弦月升起得早,半夜时便已沉落下去,整个天宇只剩下一片灰蒙蒙的光影。树上的栖乌大约是因为月落前后光线明暗的变化,被惊醒后发出几声啼鸣。月落夜深,繁霜暗凝。在幽暗静谧的环境中,人对夜凉的感觉变得格外锐敏。“霜满天”的描写,并不符合自然景观的实际(霜华在地而不在天),却完全切合诗人的感受:深夜侵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舟,使他感到身外的茫茫夜气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整个一句,月落写所见,乌啼写所闻,霜满天写所感,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一个先后承接的时间过程和感觉过程。而这一切,又都和谐地统一于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感受中。从这里可以看出诗人运思的细密。

  诗的第二句接着描绘“枫桥夜泊”的特征景象和旅人的感受。在朦胧夜色中,江边的树只能看到一个模糊的轮廓,之所以径称“江枫”,也许是因枫桥这个地名引起的一种推想,或者是选用“江枫”这个意象给读者以秋色秋意和离情羁思的暗示。“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伤春心”,“青枫浦上不胜愁”,这些前人的诗句可以说明“江枫”这个词语中所沉积的感情内容和它给予人的联想。透过雾气茫茫的江面,可以看到星星点点的几处“渔火”,由于周围昏暗迷蒙背景的衬托,显得特别引人注目,动人遐想。“江枫”与“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一江边,一江上,景物的配搭组合颇见用心。写到这里,才正面点出泊舟枫桥的旅人。“愁眠”,当指怀着旅愁躺在船上的旅人。“对愁眠”的“对”字包含了“伴”的意蕴,不过不象“伴”字外露。这里确有孤孑的旅人面对霜夜江枫渔火时萦绕的缕缕轻愁,但同时又隐含着对旅途幽美风物的新鲜感受。我们从那个仿佛很客观的“对”字当中,似乎可以感觉到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物之间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

  诗的前幅布景密度很大,十四个字写了六种景象,后幅却特别疏朗,两句诗只写了一件事:卧闻山寺夜钟。这是因为,诗人在枫桥夜泊中所得到的最鲜明深刻、诗意美的感觉印象,就是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客子等景象,固然已从各方面显示出枫桥夜泊的特征,但还不足以尽传它的神韵。在暗夜中,人的听觉升居为对外界事物景象感受的首位。而静夜钟声,给予人的印象又特别强烈。这样,“夜半钟声”就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永和清寥,而诗人卧听疏钟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里似乎不能忽略“姑苏城外寒山寺”。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初建于梁代,唐初诗僧寒山曾住于此,因而得名。枫桥的诗意美,有了这所古刹,便带上了历史文化的色泽,而显得更加丰富,动人遐想。因此,这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也就仿佛回荡着历史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而给人以一种古雅庄严之感了。诗人之所以用一句诗来点明钟声的出处,看来不为无因。有了寒山寺的夜半钟声这一笔,“枫桥夜泊”之神韵才得到最完美的表现,这首诗便不再停留在单纯的枫桥秋夜景物画的水平上,而是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典型化艺术意境。夜半钟的风习,虽早在《南史》中即有记载,但把它写进诗里,成为诗歌意境的点眼,却是张继的创造。在张继同时或以后,虽也有不少诗人描写过夜半钟,却再也没有达到过张继的水平,更不用说借以创造出完整的艺术意境了。

  《枫桥夜泊》是记叙夜泊枫桥的景象和感受的诗。首句写所见(月落),所闻(乌啼),所感(霜满天);二句描绘枫桥附近的景色和愁寂的心情;三、四句写客船卧听古刹钟声。平凡的桥,平凡的树,平凡的水,平凡的寺,平凡的钟,经过诗人艺术的再创造,就构成了一幅情味隽永幽静诱人的江南水乡的夜景图,成为流传古今的名作、名胜。此诗自从欧阳修说了“三更不是打钟时”之后,议论颇多。其实寒山寺夜半鸣钟却是事实,直到宋化仍然。宋人孙觌的《过枫桥寺》诗:“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倚枕犹闻半夜钟。”即可为证。张继大概也以夜半鸣钟为异,故有“夜半钟声”一句。今人或以为“乌啼”乃寒山寺以西有“乌啼山”,非指“乌鸦啼叫。”“愁眠”乃寒山寺以南的“愁眠山”,非指“忧愁难眠”。殊不知“乌啼山”与“愁眠山”,却是因张继诗而得名。孙觌的“乌啼月落桥边寺”句中的“乌啼”,即是明显指“乌啼山”。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赏析】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乡感情。

  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孟薰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下面就写写我的赏析:

  要欣赏一首诗,要了解作者写这首诗的情景是什么情况。据史料记载,当时张继写这首诗的时候,刚好是在进京赶考回来的路上,他有没有考中啊?没有啊,本来是考上了又被人刷下来了。苦学很多年,想博得一个功名,没想到功亏一篑,就差一步啊,一定是深感自卑,无颜去见江东父老啊。这个人一旦失意苦闷,就容易抑郁失眠,郁闷啊,胡思乱想就来了。

  所以,这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表面看是描写当时的.场景,实际上是描写作者的心境。月亮落了对应着作者的科举高中这个理想的破灭。乌啼,乌鸦叫自然大不吉利。比喻作者感觉十分不走运。有人想,半夜了乌鸦都睡觉了,怎么会叫啊?这么理解就太肤浅了。这是人的心理活动,半夜感觉自己生不逢时不走运的人大有人在啊。霜满天,比喻作者感觉前程暗淡,到处都是风霜逼人。那连起来解读这句诗就是,作者表达自己的心境是理想破灭,真不走运,前途渺茫啊。

  第二句:\"江枫渔火对愁眠\"这一句讲了作者的处的环境。江边有枫树,枫树经霜变红即将落叶,远处有渔火也忽闪不定,,自己呢,因为忧愁失眠呢。。描述出来,我就想到那句话\"人在江湖漂,哪有不挨刀\"。作者表达自己的处境是,在江湖上漂荡,自己就像那个枫树历经风霜,又象那个渔火闪烁不定,即使睡觉也是对着无数忧愁。。以上这两句表达出作者在人世之中过得相当苦闷。好了,下面就出现转折了。

  第三句:姑苏城外寒山寺。这里有个对比,也有个隐喻。姑苏城象征人间的繁华,寒山寺象征佛法之所在。作者表达出了这样一个意境,纷纷扰扰的人间之外还有个佛的天国世界啊。

  第四句:夜半钟声到客船。有谁知道和尚为啥要敲钟啊?这个问题我研究了很久才明白。这个钟是个警钟,敲响这个警钟是给外面的俗人听的,用这个钟声惊醒沉迷在人世间的俗人。那个时候的和尚喜欢半夜敲钟,也许是这个意思,俗人们都睡觉了啊,都入梦了,那就惊醒一下吧,大家好从中悟道啊。就作者来说,虽然他那时候失眠,是醒着的状态,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他实际上是睡着的,在痴迷于世间的功名利禄啊。如果他不把功名利禄看的那么重,他能失眠吗?所以这首诗表达的意思可以这么看,\"夜半钟声传到客船了,一下子惊醒了我这个沉迷世间的梦中人啊。我不应该这样苦闷啊,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考不上就考不上呗,尽力就可以了。人生在世,在于悟道,朝闻道,夕可死。读了那么多书,不是为了功名利禄,是为了得道啊,我应该好好利用我的人生,好好生活悟道啊。\"作者当时心情肯定是相当振奋,恍然大悟,醍醐灌顶,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就把这首诗写下来了。

  这首诗相当的难得,因为当时的外物和心境的对应恰好是相当的一致,无数的巧合才成就了这个绝古的诗篇。可惜,这么些年来,大家念诗都是有口无心,又有多少人真正理解了作者呢?话说回来人总有不得意的时候,看到这首诗总会产生一定的共鸣,虽然理解的深意不同,但是潜意识里面会悟到一些东西来,从而也大加赞赏到处流传。这大概就是这首诗流传千古的一个原因吧。

  【作者介绍】

  张继(约715~约779)字懿孙,汉族,襄州人(今湖北襄阳人)。唐代诗人,他的生平不甚可知。据诸家记录,仅知他是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的进士。大历中,以检校祠部员外郎为洪州(今江西南昌市)盐铁判官。他的诗爽朗激越,不事雕琢,比兴幽深,事理双切,对后世颇有影响。但可惜流传下来的不到50首。他的最的诗是《枫桥夜泊》。

  张继博览有识,好谈论,知治体。与皇甫冉交,情逾昆弟。天宝十二年,(公元七五三年)登进士。然铨选落地,归乡。唐代宗李豫宝应元年(公元762年)10月,政府军收复两京(长安,洛阳),张继被录用为员外郎征西府中供差遣,从此弃笔从戎,后入内为检校员外郎又提升检校郎中,最后为盐铁判官。分掌财赋于洪州。大历末年张继上任盐铁判官仅一年多即病逝于任上,其友人刘长卿作悼诗《哭张员外继》曰:“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可见其清廉正直,后来其妻亦殁于其地。张继有诗集《张祠部诗集》一部流传后世,为文不事雕琢,其中以《枫桥夜泊》一首最。

  高仲武评张继的诗:“事理双切”,“比快捷键兴深矣”,“不雕而自饰,丰姿清迥,有道者风。”他的诗不但“有道者风”,也颇有“禅味”,这是当时士大夫崇尚儒、道的普遍风气,他自也不例外。但他并无一般仕宦者的官僚习气,曾作感怀诗:“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他不逢迎权贵,与当时同是进士出身的诗人皇甫冉交情很好,时有往来。

  刘长卿有《哭张员外继》诗,自注云:“公及夫人忽悠金辉玉洁,都是诗人。高仲武编《中兴间气集》,选录至德元年至大历暮年诗人二十六家的诗一百三十二首,其中有张继诗三首。高仲武评云:“员外累代词伯,积习弓裘。其于为文,不自雕饰。及尔登第,秀发当时。诗体清迥,有道者风。如‘女停襄邑杼,农废汶阳耕’,可谓事理双切。又‘火燎原犹热,风摇海未平’,比兴深矣。”从评语看来,可知他家世代是诗人,现在我们已无法知道他是谁的子孙。他的诗见于《全唐诗》者,只有四十馀首,其中还混入了别人的诗。但宋人叶梦得曾说:“张继诗三十馀篇,余家有之,”(《石林诗话》)可知他的诗,在南宋时已仅存三十馀首了。

  在唐代诗人中,张继不是大家,恐怕也算不上名家,《唐诗品汇》把他的七言绝句列入“接武”一级中。如果千年绝唱《枫桥夜泊》诗没有流存下来,可能今天我们已忘记了他的名字。这首诗首先被选入《中兴间气集》,题目是《夜泊松江》。以后历代诗选,都收入此诗,直到《唐诗三百首》,使这首诗成为唐诗三百名篇之一,传诵于众口了。

  以上为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拼音古诗图片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拼音古诗图片 篇2

  《村居》是北宋诗人张舜民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悠闲宁静而又略带清愁的心境。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七言绝句《村居》赏析,希望有所帮助!

  【原文】

  《村居》

  宋张舜民

  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

  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

  【赏析】

  此诗描写农村秋日黄昏之景。“水绕陂田竹绕篱,榆钱落尽槿花稀”两句,是对村庄的具体描写:农绿水环绕着田,绿竹绕篱笆而植,榆钱已经落尽,槿花也变得稀疏了。通过对这些典型而又独特的景物描写,表现了农村和平静谧的气氛。

  后两句“夕阳牛背无人卧,带得寒鸦两两归”则是从村外来描写村居。这两句诗将薄暮笼罩下的农村景色作了高度的浓缩:夕阳西下,原野上呈现一片金黄色,村子也沐浴在夕照中,显得极其温馨美好。这时一头牛慢悠悠地沿着小路回村,而牛背上并没有牧童,有的却是一双乌鸦,仿佛是老牛正把他们带回村庄。“夕阳”二字包含了整个村子以及原野在暮色中呈现出的景色,属于全景镜头。而老牛回村这一情景则属于一个特写镜头,作者通过对缓缓而归的.老牛的刻画,表现出夕阳中的农村宁静和平的气氛,给人以恬淡温馨的享受。在写作手法上,这两句写景,动中显静,和谐自然。

  【作者简介】

  张舜民生卒年不详,北宋文学家、画家。字芸叟,自号浮休居士,又号矴斋。邠州(今陕西彬县)人。诗人陈师道之姊夫。英宗治平二年(10××)进士,为襄乐令。元丰中,环庆帅高遵裕辟掌机密文字。元祐初做过监察御史。为人刚直敢言。徽宗时升任右谏议大夫,任职七天,言事达60章,不久以龙图阁待制知定州。后又改知同州。曾因元祐党争事,牵连治罪,被贬为楚州团练副使,商州安置。后又出任过集贤殿修撰。

  张舜民随高遵裕西征灵夏,无功而还,他作诗嘲讽有\"灵州城下千株柳,总被官军斫作薪\"及\"白骨似沙沙似雪,将军休上望乡台\"(《西征途中二绝》)等句,因遭转运判官李察劾奏,贬为监郴州酒税。其后位渐通显,而议论雄迈,气不少衰。晁公武称其\"文豪重有理致,而最刻意于诗\"。晚年作乐府百余篇。自序中说:\"年□耳顺,方敢言诗,百世之后,必有知音者。\"其代表作《打麦》吸取民间乐府手法,描述四月麦熟田家辛勤收割的劳动场面,并揭露官赋剥削造成的不平等现象,具有较深的现实意义。

  张舜民的词作与苏轼风格相近,所以有的作品被人误为苏词。宋人周紫芝《书张舜民集后》说:\"世所歌东坡南迁词,回首夕阳红尽处,应是长安二语,乃舜民过岳阳楼作\"。张舜民生平爱画,且题评精确。虽南迁羁旅中,所经各地也必搜访题识,东南各处士大夫家所藏名作,全被载录。亦能自作山水。其文集今存《画墁集》8卷,补遗1卷,有《知不足斋丛书》本及《丛书集成》本。词存四首。以《卖花声》为最杰出。

  以上为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拼音古诗图片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拼音古诗图片 篇3

  《赠内人》是一首宫怨诗,折射出少女的遭遇、处境和心情。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七言绝句《赠内人》赏析,希望有所帮助!

  【原文】

  赠内人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鹭巢。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注释】

  1、禁门:宫门。

  2、红焰:指灯芯。

  【译文】

  暗淡的月光移过宫门和树木,明眸媚眼只看那宿鹭的巢窠。

  孤灯斜影看她偏头拔下玉钗,挑开烛芯的红焰救出了飞蛾。

  【创作背景】

  唐代选入宫中宜春院的歌舞妓称“内人”。她们一入深宫内院,就与外界隔绝,被剥夺了自由和人生幸福。这首诗题为“赠内人”,其实并不可能真向她们投赠诗篇,不过借此题目来驰骋诗人的遐想和遥念而已。

  【赏析】

  诗意在写宫女静夜的孤寂无聊;先写宫门森严,时光飞逝;次写丽质不宠,艳羡宿鹭;再写斜拔玉钗,丰姿袅娜;最后写剔焰救蛾,使其重生。虽是无意,却颇有情。有感于自身深锁宫禁,恰如飞蛾扑焰,大有怜蛾自怜的情感。全诗造意深曲,耐人寻味。

  【鉴赏】

  诗的首句“禁门宫树月痕过”,乍看是一个平平常常的写景句子,而诗人在用字遣词上却是费了一番斟酌的。“禁门宫树”,点明地点,但门而曰“禁门”,树而曰“宫树”,就烘托出了宫禁森严、重门深闭的环境气氛。“月痕过”,点明时间,但月而曰“月痕”,就给人以暗淡朦胧之感,而接以一个“过”字,更有深意存乎其间,既暗示即将出场的月下之人在百无聊赖之中伫立凝望已久,又从光阴的流逝中暗示此人青春的虚度。

  第二句“媚眼惟看宿鹭窠”,紧承上句所写的禁门边月过树梢之景,引出了地面上仰首望景之人。“媚眼”两字,说明望景之人是一位女性,而且是一位美貌的少女,《诗经·卫风·硕人》就曾以“美目盼兮”四个字传神地点出了庄姜之美。但可怜这位美貌的少女,空有明媚的双目,却看不到禁门外的世界。此刻在月光掩映下,她正在看宿鹭的窠巢,不仅是看,而且是“惟看”。这是因为,在如同牢狱的宫禁中,环境单调得实在没有东西可看,她无可奈何地惟有把目光投向那高高在宫树之上的鹭窠;也可能因为,周围可看的景物虽多,而惟有树梢的鹭窠富有生活气息,所以吸引住了她的视线。这里,诗人没有进一步揭示她在“惟看宿鹭窠”时的内心活动,这是留待读者去想象的。不妨假设,此时月过宫树,飞鸟早已投林,她在凝望鹭窠时会想:飞鸟还有归宿,还有“家庭”,它们还可以飞出禁门,在广大的天地中游翔,而自己不知何时才能飞出牢笼,重回人间。一双媚眼所注,是充满了对自由的渴望,对幸福的憧憬的\'。

  诗的下半首又变换了一个场景,把镜头从户外转向户内,从宫院的树梢头移到室内的灯光下,现出了一个斜拔玉钗、拨救飞蛾的近景。前一句“斜拔玉钗灯影畔”,是用极其细腻的笔触描画出了诗中人的一个极其优美的女性动作,显示了这位少女的风姿。后一句“剔开红焰救飞蛾”,是说明“斜拔玉钗”的意向所在,显示了这位少女的善良心愿。这里,诗人也没有进一步揭示她的内心活动,而读者可以这样设想:如果说她看到飞鸟归巢会感伤自己还不如飞鸟,那么,当她看到飞蛾投火会感伤自己的命运好似飞蛾,而剔开红焰,救出飞蛾,既是对飞蛾的一腔同情,也是出于自我哀怜。

  这是一首造意深曲、耐人寻味的宫怨诗,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有其与众不同的特色。

  以上为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拼音古诗图片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拼音古诗图片 篇4

  刘长卿(约726—约786),字文房,汉族,宣城(今属安徽)人,唐代诗人。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五言绝句《送灵澈上人》赏析,希望有所帮助!

  原文

  送灵澈上人

  唐代: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斜阳一作:夕阳)

  译文

  青苍的竹林寺,近晚时传来深远的钟声。

  背着斗笠披着斜阳,独回青山渐行渐远。

  注释

  灵澈上人:唐代僧人,本姓杨,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后为云门寺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苍苍:深青色。竹林寺:在现在江苏丹徒南。

  杳(yǎo)杳:深远的样子。

  荷(hè)笠:背着斗笠。荷,背着。

  鉴赏

  这首小诗记叙诗人在傍晚送灵澈返竹林寺时的心情,它即景抒情,构思精致,语言精炼,素朴秀美,是唐代山水诗的名篇。

  前二句想望苍苍山林中的灵澈归宿处,远远传来寺院报时的钟响,点明时已黄昏,仿佛催促灵澈归山。诗人出以想象之笔,创造了一个清远幽渺的境界。此二句重在写景,景中也寓之以情。后二句即写灵澈辞别归去情景。灵澈戴着斗笠,披带夕阳余晖,独自向青山走去,越来越远。“青山”即应首句“苍苍竹林寺”,点出寺在山林。“独归远”显出诗人伫立目送,依依不舍,结出别意。只写行者,未写送者,而诗人久久伫立,目送友人远去的形象仍显得非常生动。全诗表达了诗人对灵澈的深挚的情谊,也表现出灵澈归山的清寂的风度。送别多半黯然情伤,这首送别诗却有一种闲淡的意境,和作者的寂寞心情。

  刘长卿和灵澈相遇又离别于润州,大约在公元769—770年(唐代宗大历四、五年)间。刘长卿于公元761年(唐肃宗上元二年)从贬谪南巴(今广东茂名南)归来,一直失意待官,心情郁闷。灵澈此时诗名未著,云游江南,心情也不大得意,在润州逗留后,将返回浙江。一个宦途失意客,一个方外归山僧,在出世入世的问题上,可以殊途同归,同有不遇的体验,共怀淡泊的胸襟。这首小诗表现的就是这样一种境界。

  精美如画,是这首诗的明显特点。但这帧画不仅以画面上的山水、人物动人,而且以画外的诗人自我形象,令人回味不尽。那寺院传来的声声暮钟,触动诗人的思绪;这青山独归的灵澈背影,勾惹诗人的归意。耳闻而目送,心思而神往,正是隐藏在画外的诗人形象。他深情,但不为离别感伤,而由于同怀淡泊;他沉思,也不为僧儒殊途,而由于趋归意同。这就是说,这首送别诗的\'主旨在于寄托着、也表露出诗人不遇而闲适、失意而淡泊的情怀,因而构成一种闲淡的意境。十八世纪法国狄德罗评画时说过:“凡是富于表情的作品可以同时富于景色,只要它具有尽可能具有的表情,它也就会有足够的景色。”(《绘画论》)此诗如画,其成功的原因亦如绘画,景色的优美正由于抒情的精湛。

  创作背景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期一位诗僧,俗姓汤,字源澄,会稽(今浙江绍兴)人,在会稽云门山云门寺出家,诗中的竹林寺在润州(今江苏镇江),是灵澈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这首诗写傍晚时分,诗人送灵澈返回竹林寺的途中。

  以上为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拼音古诗图片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拼音古诗图片》全文内容,如《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拼音古诗图片》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拼音古诗图片》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拼音古诗图片》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