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 > 阅读答案 > 季羡林《有为有不为》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季羡林《有为有不为》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时间:2024-09-12

《论“有为”还是“无为”》

  面对人生百态,有人选择积极进取,有所作为;有人则甘于平凡,无为而治。究竟应该如何取舍呢?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点,无论是何种选择,“有所作为”都是最佳路径。因为只有有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才能有所前进,有所收获。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人应该活出自己。”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主动出击,全力以赴。

  然而,我们也不能否认,“无为而治”的方式也能在某些特定情况下奏效。例如,在面临重大困难或者挫折时,选择“无为”,或许能让我们暂时放下手中的事务,静下心来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但这并不代表我们对当前的工作或生活毫无热情,只是告诉我们暂时不要急于求成。

  实际上,我们无法否认的是,“有所作为”才是我们的最终追求。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秉持着为理想而奋斗的决心,始终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这样才能让我们的生活充满活力和希望。

  因此,当我们面对人生的十字路口时,我们应该以季羡林先生的名言为自己导航: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超越自我,勇于追求梦想。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并从中获得真正的满足感。

  总的来说,无论我们的选择是什么,“有所作为”都是最好的道路。因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不断地成长,不断地进步,从而真正实现自我价值。所以,让我们一起用行动去诠释“有所作为”的真谛,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季羡林《有为有不为》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1

  ①“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

  ②在这里,关键是“应该”二字。什么叫“应该”呢?这有点像仁义的“义”字。韩愈给“义”字下的定义是“行而宜之之谓义”。“义”就是“宜”,而“宜”就是“合适”,也就是“应该”,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要想从哲学上,从伦理学上,说清楚这个问题,恐怕要写上一篇长篇论文,甚至一部大书。我没有这个能力,也认为根本无此必要。我觉得,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

  ③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这里也用不着烦琐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

  ④小善、小恶,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然而,从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

  ⑤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嘛呀?然而他却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⑥通过上面举的一个小恶的例子和一个大善的例子,我们大概对大小善和大小恶能够得到一个笼统的概念了。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大善,反之就是大恶。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小善,反之就是小恶。大小之间有时难以区别,这只不过是一个大体的轮廓而已。

  ⑦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但是,一旦得逞,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终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也有个别的识时务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谓浪子回头者,然而难矣哉!

  ⑧我的希望很简单,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选自《季羡林谈人生》)

  1.依据文章的思路,完成下面的填空。(2分)

  第①~②节,具体解释:“为”与“不为”的含义______________

  第③~⑦节,提出分论点:

  分论点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分论点二: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第⑧节,总结归纳中心论点: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2.第⑦节中引用俗话“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有哪些作用?(3分)

  参考答案:

  1.(1)第①~②节,具体解释:“为”与“不为”的含义。(2)分论点一:“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

  2.用了道理论证(1分)和论证(1分),形象地证明了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使论证更有说服力(1分)。

  季羡林《有为有不为》初中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2

  ①“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

  ②在这里,关键是“应该”二字。什么叫“应该”呢?这有点像仁义的“义”字。韩愈给“义”字下的定义是“行而宜之之谓义”。“义”就是“宜”,而“宜”就是“合适”,也就是“应该”,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要想从哲学上,从伦理学上,说清楚这个问题,恐怕要写上一篇长篇论文,甚至一部大书。我没有这个能力,也认为根本无此必要。我觉得,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了。

  ③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这里也用不着烦琐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

  ④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然而,从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

  ⑤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嘛呀。然而他却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⑥通过上面举的一个小恶的例子和一个大善的例子,我们大概对大小善和大小恶能够得到一个笼统的概念了。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 ),反之就是( )。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 ),反之就是( )。大小之间有时难以区别,这只不过是一个大体的轮廓而已。

  ⑦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贪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但是,一旦得逞,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贪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终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也有个别的识时务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谓浪子回头者,然而难矣哉!

  ⑧我的希望很简单,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1、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根据上文内容,在文中括号里补写恰当的的内容。

  3、文中在论述何为大小恶和大小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特点?

  4、这篇文章引用了许多名言和警句,请摘出其中一句,并说出它的作用?

  5、简要分析③—⑦段的论证思路。

  6、本文题是“有为有不为”,但文中却用大量的笔墨谈论“善”与“恶”的大小,是否离题?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

  1、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

  2、大善 大恶 小善 小恶

  3、举例论证 一反一正 一古一今

  4、示例:①引用“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论述应该不应该和善恶一样,也是有大小之别的。②引用“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是为了论述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③引用“行而宜之谓之义”是为了阐述什么是应该。

  5、提出善恶有大小之分的观点———用事例论述什么是小恶小善和大善大恶,并得出结论————进一步补充论述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

  6、不离题。因能分辨清是非善恶,就会分清什么事因该做,什么事不应该做,即什么是有为,什么是有不为。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