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作文 > 作文素材 > 成语故事 > 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

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

时间:2024-06-07

关于不耻下问的成语典故:

有一个名人叫李白,他小时候很聪明。有一次,他在写作文时遇到了一个字,不知道怎么写。于是,他就向老师请教。

老师问他:“这个字应该怎样写?”李白说:“我不知道。”老师微微一笑,说:“这个字叫做‘不敢’。”李白惊讶地说:“我不敢!怎么会是这样的!”老师解释道:“你想想看,哪个小朋友不怕别人的问题呢?你也不应该羞愧才对呀!”从那以后,李白就学会了不耻下问了。

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将它改为“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表示对于自己的不足或者问题,应当及时寻求解决方案,并付诸实践,而不是空想。同时,也可以将其转化为更生动的比喻,“临渊羡鱼”指的是望着远方的鱼儿发呆,却不知如何接近,就像是站在岸上看水中鱼儿一样,只能望洋兴叹。“退而结网”则是指停下来考虑后再行动,就像那些终日坐在河边幻想捕鱼的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有所收获。

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1

释义:不齿:嫌恶;耻:羞耻。形容一个人虽然学问高深,但是却不愿去请教地位或知识不如自己的人。

出处:《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用法: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含贬义,形容骄傲自满或自以为是

近义词:卑躬屈膝、妄自菲薄、目中无人

反义词:坦诚相待、真心实意、诲人不倦

示例:有些人只是因为自己的学术造诣深厚,就喜欢居高临下地对待别人,这种思想是很浅薄的,也是缺乏虚心请教精神的表现。

语法: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含贬义

成语故事:大家都知道孔子是一位伟大的教育家,也被人们尊称为“圣人”。他在学术上都十分精通,但他仍然保持着谦虚的学习态度,不断地向他人请教。

有一次,孔子到了太庙祭祖,看到有一些地方不太明白,就向其他人询问。旁边的人看到了,不禁笑出了声。孔子回答说:“怎么会是我呢?怎么还要别人来问我呢?”其他的人听后都很惭愧,纷纷低下头认错。

还有一次,一位弟子问孔子:“为什么孔圉死后会被人们称为‘孔文’呢?”孔子回答说:“因为他懂得虚心请教,而且还很聪明。”

从这两个故事中,我明白了成语中的“不耻下问”的含义。在现实生活中,当我们遇到困难时,如果我们能够向他人请教,而不是轻易放弃,那么我们就会进步更快,也会更容易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我们应该像孔子一样,永远保持谦虚的态度,虚心向别人请教,这样才能不断进步,不断提高自己。

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2

不耻下问原意为不愿因学问浅薄而自降身份向学问高深的人请教,却毫无羞耻之意,比喻人勇于向他人请教。例如“不耻下问,诲人不倦”,是对这种精神的高度赞扬。

这是一个关于谦虚、好学、勤奋好学和热爱学习的故事。在故事中,孔子的学生子贡问老师为什么要把孔圉称为“文公”。孔子回答道:“孔圉是个勤奋好学的人,如果有什么问题不懂,即使他地位或者学问不及别人,他也会坦然请教,不会因为被提问而感到羞耻。”经过孔子的解释,子贡才理解到老师这样做的原因,并且对孔圉表示敬佩。

这个成语来源于古代中国的一则寓言故事,表达了人们对于努力学习、敢于向权威请教的态度。它强调的是一种谦虚好学的精神,鼓励人们愿意向那些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学习。在今天社会,我们也应该继续保持这种精神,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

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3

  [成语拼音] bù chǐ xià wèn

  [成语解释] 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典故出处] 《论语·公冶长》:“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成语故事

  春秋时代的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人们都尊奉他为圣人。然而孔子认为,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那时,卫国有个大夫叫孔圉(音yu),虚心好学,为人正直。当时社会有个习惯,在最高统治者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给他另起一个称号,叫谥(音shi)号。按照这个习俗,孔圉死后,授于他的谥号为“文”,所以后来人们又称他为孔文子。

  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孔子回答:“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意思是说孔圉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所以可以用“文”字作为他的谥号。

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4

春秋时,孔圉之大夫被尊称为“文”,这是一颗极为璀璨的珍珠。他的存在使卫国得以稳定发展,所以封他为“文”。这是一个总结性词语,一般用来形容一个人的品质或是成就达到了很高的程度。

孔子的学生子贡听到孔圉的荣誉感,觉得不可理解。他认为孔圉做出了违背礼仪的事情,至少道德观念存在问题。因此,孔圉受到了父亲的强烈指责。孔子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实力说服孔圉收回女儿并让她回归父亲身边。

子贡对孔圉的行为表示质疑,并质问他为什么配得上“文”的封号。孔子平静地回答:“孔圉聪明并且好学,从不因向低等人求教而感到羞耻,这就是所谓的‘文’。”

孔子的言辞提醒我们,谦虚好学是值得赞扬的精神。他教导我们要勇于提问,而不是害怕询问他人。这也是孔子自己长期以来始终坚持的生活态度。

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5

春秋时代的一位名叫孔子的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圣人。尽管如此,孔子坚信每个人并非天生就会学习。有一天,孔子来到了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祀活动,他不断向周围的人提出各种问题,几乎每一项都能得到解答。有个人在他的身后笑话他,说他不懂礼仪,所有事情都问他。孔子听后笑着回答:“对于不了解的事情,提出问题总是有益的。”那时,有一位名叫孔圉的官员,他的谦虚和学习精神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当时有一个习俗,在高级统治者或有威望的人物死后,会为他们追封一个名字,叫做“谥号”。孔圉死后,他的谥号被命名为“文”,这也是人们后来称他为孔文子的原因。孔子的学生子贡对此感到不满,他认为孔圉也有自己的不足之处,于是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为什么能得到‘文’这个荣誉呢?”孔子回答:“虽然他聪明,但是很勤奋,不以向地位较低的人请教为可耻。”这就是“不耻下问”的真正含义。这个成语源自《论语·公冶长》中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个成语表示一个人如果聪明、勤奋,而不以向地位低、学问较差的人请教为耻,那么就可以用“文”来称呼他了。成语解释:“因为贫穷、地位低下而自卑,还勇于向地位较低的人学习,因此被称为‘文’。”出自古代《论语·公冶长》中,“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个成语的意思是说一个人虽然聪明、勤奋,但如果因为贫穷、地位低下而自卑,并且积极向地位较低的人学习,那么就可以使用“文”来形容他了。

不耻下问的成语故事6

1. 孔子的观点得到了后世众多学者的认同。尽管他的学生们并不怎么爱慕权威,但他们始终坚守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原则,不断探求新的知识。

2. 孔子曾多次试图向鲁国国君的祖庙中的长者请教关于礼仪的知识,但这位长者对他的询问有些抵触,甚至嘲笑他过于好奇。然而,孔子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更加坚定了学习的决心。

3. 在孔子的学生中,有些人对孔子的求知态度并不理解。他们在背后笑话他,称他为“给人当先生”。对此,孔子的回答是非常平静且坚定的:“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对于自己不懂、不明白的事情,一定要问个明白,弄清楚,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方法。”

4. 孔子不仅是优秀的学者,也是实践家。他认为,“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态度,更是一种实践方式。他推崇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并且强调通过实际经验和证据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5. 孔子的思想和行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倡导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伦理观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他的教育理念——“因材施教”,也在现代教育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