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成语故事11个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遇到一些精彩的成语。这些成语不仅富含智慧,而且是中华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成语的魅力,我们今天特意为大家分享了一些历史上的成语故事。
历史成语故事 1
三国末年,晋武帝司马炎灭掉了蜀国,夺得魏国政权之后,准备出兵攻打东吴,实现统一全中国的愿望。他召集文武大臣们商量统一大计。大多数人都认为,吴国还有一定实力,一旦攻克它,恐怕难以持久,不如有了充分的准备再说。
大将杜预则持不同意见。他认为,必须在当前吴国势力削弱的情况下迅速将其消灭,否则等到其实力雄厚时再对付就会困难重重。司马炎看后,决定亲自前往征求张华的意见。
张华支持杜预的观点,并建议尽快攻打吴国。司马炎深以为然,于是任命杜预为征南大将军。
公元279年,晋武帝司马炎率领二十万兵马,分兵六路水陆并进,攻略吴国,一路上号角震天,战旗飞扬,士气高昂。第二年,就顺利攻占了江陵,杀死了吴国的一位大将。士兵们在司马炎的指挥下,继续追击,直到攻占了吴国的首都建业。
有段时间,人们担忧长江水势过大,导致进攻不利。杜预坚决反对撤军,他说:“现在士兵们的士气高昂,一次次取得了胜利,势头十分强劲。一旦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我们就不会受到任何阻挠。”
经过杜预的精心策划,晋朝大军成功攻占了建业,灭掉了吴国。晋武帝因此统一了全国。成语“势如破竹”,形容战斗节节胜利,毫无阻挡。
历史成语故事 2
三国时期的文豪卢毓,在魏国担任要职时表现突出,得到了皇帝的认可。
有一次,朝廷里举行人才选拔大赛,大家都推荐了多位有头有脸的人物。这时,魏国的君主却表示:“让卢毓来选人,我不希望他们只是凭借着名望就能得到提拔。”他强调说:“名声就像是挂在墙上的画饼,一触即破。”
听到这样的话,卢毓提议皇帝可以采用筛选的方法,全面考虑候选人的能力,并在选拔的过程中进行严格考核。这个建议得到了众人的赞同,对提升朝廷的整体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成语“画饼充饥”出自这位皇帝所言。原来,此词最初指的是那些虽然有很好的名声,但其实并无实际才能的人。随着社会的发展,“画饼充饥”的含义逐渐扩大到一种用空想来充实自己、满足虚荣心的现象。
卢毓的方法赢得了广泛的赞誉,并最终影响了整个朝代的风气。这也告诉我们,真正的才能并不仅仅局限于有名气,更在于个人的实际能力和才华。
历史成语故事 3
三国时期的魏国,是由一代英明的曹操建立的,在三国中是最强盛的。到了魏主曹芳执政的时候,其实已掌握大权。司马师带着宝剑进入皇宫,一切都由他决定,毫不尊重曹芳。曹芳为此感到愤怒不已,遂下密令处死司马师。然而,事情并没有保密,反而被司马师废掉了他的王位。司马师由于没有抓住篡位的机会,只能另立曹髦为新君。
这位曹髦原本被封为高贵乡公的爵位,现在成了皇帝,却希望能够有所作为。可不料,司马氏掌握了整个朝政,权力越来越嚣张。司马昭死后,司马昭自封为天下兵马大都督,到处压制高贵乡公,并且逐渐发展出更大的野心。这种野心最后体现在天下人皆知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成语之中。看到司马昭的专横,曹髦心中充满了不满,但又害怕司马昭的权力,因此只能创作了一首名为《潜龙诗》的诗歌,以此来抒发自己的不满之情。
诗中有这样的句子:“伤哉龙受困,不能跃深渊。” 上面说的是对龙处境的描述,表示无法逃脱困境。\" 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 \" 这句话的意思是:向上无法飞越天汉,向下看不到地面。
\" 播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如然。 \" 这句话表达的是对自己生活的不满,暗示自己被困在井底,就像泥鳅一样自由自在地游动,爪子藏在身体下面,感叹自己也同样如此。
\"一位名叫贾充的官吏知道后,马上向司马昭告发了此事。 \" 这句话表明贾充已经发现曹髦有威胁司马昭的意图,便立即向司马昭报告。
\" 司马昭一听,诗中将他比喻成鱼鳅黄鳝,恼怒万分,立刻身带宝剑随从,直入宫殿。 \" 这句话揭示了司马昭对曹髦的怨恨和恐惧。
\" 当着百官大臣,厉声责骂曹髦,公然威胁说:\"你曹髦是不是想作第二个曹芳!\" \" 这句话进一步表达了司马昭对曹髦的不满,甚至想要置之于死地的决心。
\"曹髦回到后宫,痛哭一天,终于下定决心要铲除司马昭。他召来王经、王沈、王业三位大臣合谋。 \" 这句话表明曹髦最终下定了决心要铲除司马昭,他邀请了三位大臣一同商量对策。
\" 王经劝告他,以鲁昭公讨伐季孙氏不成反被流亡的史事为鉴。 \" 这句话意味着王经希望曹髦能够吸取鲁昭公失败的经验教训。
\" 可是,曹髦表示,宁死也不能让司马昭猖獗了。 \" 这句话再次体现了曹髦的决心,他坚决反对司马昭的嚣张行为。
\" 因此,曹髦召集兵士三百人,要去诛杀司马昭,王经死谏也不听,而王沈、王业则投靠司马昭,当了叛徒。 \" 这句话显示出王沈、王业最终选择了背叛。
\" 不用司马昭动手,曹髦就被司马昭的手下杀死,王经与三百兵士也惨遭杀害。 \" 这句话告诉读者,即使有再强大的敌人,曹髦也能从容应对,而且他的忠勇也赢得了人们的尊敬。
成语“路人皆知”后面常常加上“司马昭之心”五个字,指野心非常明显,人所共知。
历史成语故事 4
宋、齐等国联合攻打郑国,弱小的郑国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于是请晋国做中间人,希望宋、齐等国能够取消攻打郑国的念头。其他国家因为害怕强大的晋国,于是纷纷决定退兵。为了答谢晋国,郑国国君就派人献给晋国许多美女与贵重的珠宝。收到这些礼物后,晋悼公十分高兴,就将一半的`美女赏给大功臣魏绛。没想到正直的魏绛一口拒绝,并且劝晋悼公说:“现在晋国虽然强大,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大意。
因为人在安全的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的危险,这样才会有备无患。”晋悼公听完魏绛的话,知道他时时刻刻都牵挂国家与百姓的安危,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成语“居安思危”指处在安全的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的危难。
历史成语故事 5
东汉时期,有一位名叫乐羊子的妻子。一天,她不慎发现家中的宝贝——一块价值连城的黄金,喜不自胜地将其带回给丈夫。她的丈夫却说:“做人要有毅力,丢掉手中的金子是毁掉名誉的。乐羊子感到十分羞愧,于是他把黄金放回原处,并且对他说:“你真是个愚蠢的家伙,应该学习更聪明的方法才对。”因此,乐羊子离家远行去读书了。
然而一年后,乐羊子满心欢喜地回到家中。他的妻子看到了他手里的那块神奇的布料,笑着说:“这块布是由一寸一寸织出来的,需要长时间的努力才能制成一匹大的绸缎。如果你在这块布料上剪下一条线,那就前功尽弃了。”乐羊子听后深受触动,决定继续学习,直到取得学业上的成功。
从此以后,他离开家乡远赴他乡求学,尽管时间长达七载之久。尽管长期在外,但他依然不忘初心,坚持学业,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抱负,成为了一名受人尊敬的学者。这就是“做人如丝如缕,终成大器”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只有持之以恒、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成就美好的人生。
历史成语故事 6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见过一个小孩,举止言行很不一般。这孩子用泥土堆了一座城堡,坐在里面,挡住了孔子的路。孔子问他为什么挡住他的车,不让他过去?小孩说:“只听说过车子绕城走,没听说城堡还要避车子的!”孔子十分惊讶,没想到孩子这么小却这么会说话。小孩说:“听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跑了,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孔子一听十分感叹地说:“真是后生可畏啊!”
成语“后生可畏”,此刻指青年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过他们的长辈。
历史成语故事 7
这个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一》。春秋时期,一次齐国大夫晏婴奉命出使楚国。楚王依仗自己国盛兵强,瞧不起齐国。一看晏婴既矮又丑,便有些傲慢地问:\"你们齐国难道没有人了吗?为什么派你这样的人来?\"晏婴回答说:\"大王您错了,我们齐国人才济济,走在路上肩靠肩,脚碰脚,扬起衣袖就能挡云遮日,一起挥洒汗水就好比下雨一样,为何说没有人了呢?不过我们齐国有个规定,能干而体面的使臣,出访上等国家,去拜见德高望重的\'国君,而像我这样的人,只能派访到您这里来了。\"楚王本想嘲弄晏婴,结果反被对方奚落一顿,非常尴尬。
现通常用此典故比喻人很多、很拥挤。
历史成语故事 8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见过一个小孩,举止言行很不一般。这孩子用泥土堆了一座城堡,坐在里面,挡住了孔子路。孔子问他为什么挡住他车,不让他过去?小孩说:“只听说过车子绕城走,没听说城堡还要避车子!”孔子非常惊讶,没想到孩子这么小却这么会说话。小孩说:“听说鱼生下来三天就会游泳;兔子生下来三天就会跑了,有什么大惊小怪呢?”孔子一听非常感叹地说:“真是后生可畏啊!”
成语“后生可畏”,现在指青年人是新生力量,很容易超过他们长辈。
历史成语故事 9
春秋时,郑国政治家子产由于平定贵族旧势力叛乱有功,成了郑国正卿(qīng)(官名)。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促进郑国经济发展;同时还主张依法治国,制定了严厉刑法来处置犯罪行为,因此,国内没有盗贼。“道不拾遗”(路上丢失东西,别人不会捡去);街上桃树、枣树长满了果实,也没人爬上去摘。由于子产把国家治理得很好,郑国富强起来了,虽然连续三年受灾,老百姓也没受冻挨饿。
“道不拾遗”这个成语常与“夜不闭户”连用,形容社会风气良好。
历史成语故事 10
唐朝著名的诗人李贺,七岁就开始写诗做文章,才华横溢。成年后,他一心希望朝廷能重用他,但是,他在政治上从来没有得志过,只好把这苦闷的心情倾注在诗歌的创作上,他每次外出,都让书童背一个袋子,只要一有灵感,想出几句好诗,他就马上记下来,回家后再重新整理、提炼。母亲总是心疼地说:“我的\'儿子已把全部的精力和心血放在写诗上了,真是要把心呕出来才罢休啊!”
李贺在他短暂的二十六年生涯中,留下了240余首诗歌,这是他用毕生的心血凝结而成的,唐代文学家韩愈,曾写过这样两句诗:“刳(kū)肝以为纸,沥血以书辞。”即是说挖出心肝来当纸,滴出血来写文章。
后来人们常用“呕心沥血”比喻极度劳心苦思。
历史成语故事 11
宋、齐等国联合攻打郑国,弱小郑国知道自己兵力不足,于是请晋国做中间人,希望宋、齐等国能够取消攻打郑国念头。其他国家因为害怕强大晋国,于是纷纷决定退兵。为了答谢晋国,郑国国君就派人献给晋国许多美女与贵重珠宝。收到这些礼物后,晋悼公十分高兴,就将一半美女赏给大功臣魏绛(jiàng)。没想到正直魏绛一口拒绝,并且劝晋悼公说:“现在晋国虽然强大,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大意。因为人在安全时候,要想到未来可能会发生危险,这样才会有备无患。”晋悼公听完魏绛话,知道他时时刻刻都牵挂国家与百姓安危,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成语“居安思危”指处在安全环境而想到可能会出现危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