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13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歌,理解诗的内容。
2、培养朗读能力,在诵读中进一步感悟。
3、揣摩诗歌语言,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4、培养关心他人、爱国爱民的优秀品德。
教学重点:
1、朗读品味诗歌描绘的意境,体会忧国忧民的情怀。
2、理解本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对重点词句的赏析理解,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之中。
教法学法:
诵读讨论,师生互动,共同探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把茅屋图片、杜甫头像、《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用屏幕显示出来。
伴随解说词:这几间茅草屋,虽然简陋,却牵系一个诗人的家庭冷暖;这个诗人是谁?(杜甫)我们曾学过《杜甫诗三首》,请回忆一下杜甫的基本情况。
二、简介作者及背景
(先由学生介绍,互相补充,老师再重点强调)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因任工部校检郎,而又被称杜工部。河南巩县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1982年,杜甫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在我们一般人看来,这样伟大的诗人生前一定过着非常舒适、安逸的生活,身居华屋,锦衣玉食。可事实远非如此。无数脍炙人口的传世之作,恰恰是作者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的产物。对诗人杜甫来说,更是这样。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安史之乱。这是一场民族大灾难。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杜甫和人民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着血泪的伟大诗篇。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我们学过的《春望》、《石壕吏》。著名的“三吏”、“三别”反映了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
公元760年春天,杜甫求亲告友,费尽周折,好不容易在成都浣花溪畔盖起了一座茅屋,暂时结束了辗转飘零的流浪生活,总算有了一个栖身之所。但是,老天好象故意要跟他作对似的,到了八月,一阵秋风掀去了屋顶上的茅草,大雨淋漓而至。诗人长夜难眠,感慨万千,写下了一首千古传诵的不朽之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秋风吹破了自己的茅屋,肯定是一件让人不愉快的事,可诗人却要歌诗一首,这是为什么呢?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让我们一同走进“茅屋”,用心聆听诗人的心声。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提醒学生,注意领会这首诗的思想感情。
2、学生朗读完后,教师纠正“俄顷”、“丧乱”、“突兀”、“见此屋”等几个加点字的正确读音。同时把握诗行的节奏及韵律。
示例: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学生先互相练读、评读,挑选优秀展示朗读。
4、自由诵读课文,边读边想像想象画面,感受文中的意象的作用。
四、研读赏析
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大意。
⑴学生分成若干组合,互相提问诗中的词语,理解、把握词义。
⑵学生在理解基础上,口述课文大意。
⑶推荐朗读水平高的同学读课文,注意字音、节奏。
(教师适当进行朗读指导,强调如何深入领会诗的意境,读出诗歌所包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来。)
2、读课文,用最简洁的词句概括各节内容。
(板书)秋风破屋顽童抱茅夜雨难眠(长夜沾湿)期盼大厦
3、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2、3环节中穿插逐层分析各小节)
(1)请根据第一个诗节的内容,在“秋风”一词的前面加上一个适当的词语构成偏正短语并且阐述理由。
分析:学生很可能选择“无情”、“猛烈”“凶猛”等词语。根据是此段中有“怒号”一词说明风之大,风之猛烈和无情等。鉴于此,教师可以顺势推理,把第一句改为“八月秋高风猛烈(或无情、凶猛等)”并让学生跟原文比较孰优孰劣,弄清“怒号”的拟人化用法是最佳的。从而达到“炼字”的目的。
追问: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卷、飞、渡、洒、挂、I、飘转)
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痛惜)
(2)读第二节,思考:
群童为何抱茅?
讨论明确: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当然也不排除调皮成分,但是也有更深层原因――譬如社会现实。杜甫与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恨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这一句的语气和节奏应该怎样读?
讨论明确: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所以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叹――息――
过渡问题,承上启下: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生:下雨)
(3)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一节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渲染了暗淡愁惨的氛围,也烘托了诗人愁苦暗淡的心境。
(4)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如果面对这凄风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什么样的想法?而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请同学们朗读诗的最后一节。
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怎样的愿望?(忧国忧民)
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国。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自己,这是何等恢弘的气度,何等博大的襟怀,何等崇高的思想境界!正如当代诗人郭沫若题词:(板书)“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五、拓展延伸
你能说出杜甫其他有关爱国的诗句吗?
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六、小结:
伟大的诗人,总是把自己的命运与民族、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与之同呼吸,共命运。著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说过:“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扎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他们是社会、时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杜甫在这首诗里不是单纯地写自身之苦,而是通过个人的不幸来反映时代的不幸。在这狂风暴雨无情袭击的秋夜,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思想跃然纸上,深深地打动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其实,具有这种伟大思想的又何止杜甫一人呢?从“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到杜甫之后“愿天下无饥寒”的白居易,从“先忧后乐”的范仲淹,到“位卑未敢忘忧国”的陆游,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到“我自横刀向天笑”的谭嗣同,从“我以我血荐轩辕”的鲁迅,到“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中国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一直秉承了这样一个优良传统。他们以天下人为念,执著追求着最高尚最完美的理想,正是这种思想,这种传统,使我们看到人性的闪光,看到了民族的未来,看到了人类的希望!
六、作业:课下背诵这首诗。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 2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朗诵诗歌并理解诗歌的内容。
2、品析诗歌语言,体会杜甫诗歌沉郁顿挫的语言风格,培养学生对古诗文语言
初步的鉴赏能力。
3、感受杜甫忧国忧民的思想以及“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博大胸怀。
教学重点:
反复吟诵,把握诗歌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并把这种理解反馈到诵读中
教学难点:
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理解
教学流程:
一、导入
背古诗《春望》导入课题,
(PPT出示课题)
二、诗歌学法指导
问:学习古诗我们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呢?
1、析诗题
2、知作者
3、想画面(故事)
4、品语言
5、悟情感
三、分析诗题、简介作者
1、简介作者
2、解析诗题:
(板书课题)
(1)“为”的读音
(2)“为-----所”被动句式
(3)歌行体
歌行体,它的`特点是不讲究格律,任由诗人创作兴致所至,抒发感情,句数多少
不限,可以说是句式整齐的“自由体”诗。
(4)从诗题看,这首诗写了什么事?你觉得作者会抒发什么感情?
四、初读,知内容。
过渡:带着这些猜测,让我们来读这首诗——
1、师范读,生画出朗读节奏,并注意把握重音和停顿
2、学生试读:(正音,纠正朗读中的问题)
思考:你读到了什么,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秋风破屋的不幸)
你能不能用几个词或短句概括诗人都遭遇了那些不幸吗?
例秋风破茅屋
指导归纳:秋风破茅屋
群童抱茅去
丧乱长夜苦
五、默读,想画面。(配乐)
过渡:很好。那么大家能把刚才概括的内容描述出来吗?
在前三节中找出你喜欢的一节读一读,
边读边想象,然后描述出在你大脑里浮现的画面
例:略(PPT)
六、自读,品语言。
过渡:之所以能在我们的大脑里浮现出一个个画面,那是因为诗中那些生动传神的
词,然我们一起来欣赏他们——
1、找出文中你认为写得很精彩的字、词、句进行赏析。并在班内交流
2、对比阅读:
卷我屋上三重茅
吹我屋上三重茅
(“三”是虚数,“几”的意思,那你认为在这里究竟表示多还是少,为什么?)
布衾多年冷似铁
布衾多年冷似冰
七、品读,悟情感。
(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过渡:这些词语,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作者所遭遇的不幸,那么,作者写这些不幸
遭遇的目的是什么呢?让我们结合背景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1、了解背景:(这首诗那个词暗示了时代背景?)
(PPT出示背景资料)
2、诗人写这首诗仅仅是为了发泄因秋风破屋的不幸而产生的不满吗?
3、换位思考:假如你有同样的处境:如5·12地震,地震家里房屋受损的举手!
面对当时情景,你想到些什么?(——引导理解“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八、“杜甫很忙”之我见。
一度时期,人们很喜欢看穿越剧,也向往穿越。因此就有人想起了“诗圣”杜甫,
现在的杜甫在忙什么呢,请看——“杜甫很忙”
(一分为二看问题:放松,调侃,对传统文化的捍卫。)
1、看漫画,说看法
2、填诗句:
九、小结
(记一记)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杜甫《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一年到头,都为老百姓发愁、叹息,想到他们的苦难,心里象火烧似的焦急。)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 3
教学目的:
忧国忧民思想
重点难点:
课型教法:分析鉴赏相结合
课时安排:一课时
幻灯片号:
教学过程
1、练习
下列对《梦游天姥吟留别》的分析,正确的是:ABD
A、本诗以七言为主,B、句式多变,C、节拍有缓急,D、其目的是表达自由奔放的情感。
E、本诗在构思和表现手法上,F、类似楚辞,G、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H、本诗反映了诗人蔑视权贵的反抗精神,I、积极面对人生与社会态度。
J、本诗是借惜别的话题,K、以游仙诗的形式,L、表现自己的政治态度和生活理想。
2、作者介绍
杜甫字子美,因居少陵,自称少陵布衣、少陵野老,因其做左拾遗、检校工部员外郎,称杜拾遗、杜工部,有《杜工部集》,其与“李白”同为唐代第一流诗人,并称“李杜”,因有别于杜牧,亦称“老杜”,因其生活在唐由盛转衰之时,其诗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3、结构
(一)秋风破屋
动词妙处:“怒号”“卷”“三重”“飞”“洒”“挂”“飘”
(二)群童抱茅
动词妙处:“欺”“忍”“呼不得”“似叹息”;写出无可奈何心情。
(三)长夜沾湿
“长夜”一语双关,自己的处境,国家的处境(风雨飘摇之中)
“何由彻”意味深长,一作结,二铺垫。
(四)崇高思想
安得欢颜独破受冻
秋风破屋风白天室外事
板书:现实群童论茅自己(生活、精神、痛苦)
长夜沾湿雨黑夜室内人
水到渠成推已及人
理想广厦千万间(点睛之笔)他人(疾苦)
4、小结
1.主题:从推己及人中
2.表达了关心民生疾苦
3.忧国忧民的崇
4.高思想。
5.层次分明清晰。
5、升化主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归心似箭)
杜甫诗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忧国)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忧民)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
别林斯基:任何一个诗人也不能由于他自己和靠描写他自己而显得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系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因为他是社会、朝代、人类的\'器官和代表。
郭沫若题“成都杜甫草堂诗史堂”对联:
世上疮痍,诗中圣哲社会病态,振笔疾呼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百姓疾苦,震撼人心
6、诗歌鉴赏练习
下边是晚唐诗人聂夷中的《伤田家》,对它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1—186)
二月卖新丝,五月新谷。
医得眼前疮,却心头肉。
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
不照绮罗错误!未定义书签,只照逃亡屋。
A“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写“田家”虽然贫困,但尚有“丝”、“谷”可卖。
B“眼前疮”和“心头肉”是比喻的写法,“眼前疮”喻眼前急难,“心头肉”喻“丝”、“谷”等农家命根。这两句入木三分地提示出血淋淋的社会现实。
C“绮罗筵”与“逃亡屋”构成鲜明对比,更增强了诗的艺术力量。
D全诗言简意足,充满诗人对田家的同情、对君王的讽刺。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 4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品味名句,积累名句,增加语言积累,丰富文化积淀。
2.了解五首诗歌的创作背景和不同的艺术风格。
3.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朗读法、联想想象法:品味诗句,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读诗的情感。
2.比较阅读法、讨论点拨法:了解诗歌情交融、理趣盎然的特点,体会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格调美,培养审美情趣,陶野情操。
【重点难点】
1.诵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体味诗情,明确诗歌主旨,并积累名句。
2.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把握作者和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1.介绍创作背景及其艺术风格,引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2.朗读、背诵,对内容相近或体裁相同的诗作比较阅读。
3.组织一次古代诗歌(不限于学过的)朗诵比赛。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漫步在古诗苑中,那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深邃幽杳的意境、精练优美的语言……深深地吸引着我们。每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的画,就是一支美妙动听的歌,就是一颗执著跳动的心,就是奔涌的热血,就是一张棱角分明的脸庞。从今天开始,我们将继续欣赏五首古诗,相信“这边风景独好”!
1.杜甫(712--7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今湖北襄樊市)。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三十五岁以前读书与游历。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十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开始,他流亡颠沛,竟为叛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杜甫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家庭,处在唐朝由兴盛走向衰落的时代,他怀抱忠君爱国,积极用世的心情,但因仕途失意,遭遇坎坷,又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念和同情人民的疾苦。其诗抒写个人情怀,往往紧密结合时事,思想深厚,境界广阔,有强烈的现实意义,深刻反映了这个时代,后世称为“诗史”。其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奉为“诗圣”。杜甫创造性地发挥了各种诗体的功能,发展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现实主义传统,丰富和提高了诗歌反映现实生活的艺术表现力,并且形成了“沉郁顿挫”的独特风格。
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八月。茅屋,即成都草堂,是杜甫入蜀后,在成都浣花溪边盖的一座茅屋。诗中描绘了秋风破屋,长夜沾湿的情景,表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感。
为:被。歌:诗的体例。意思是茅屋被秋风所破坏。
2.全诗段意
①秋风破屋——惨
②群童抱茅——悲
③长夜难眠——哀
④广厦庇寒—一愿
3.思想内容。
这首诗描写自己饱经离乱、困苦凄凉的生活,不仅真实地再现了当时的现实,而且表现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思,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的呼喊。
4.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的频繁的韵角体现了“歌”的特点,单行散句乃至长短句的错落搭配,又体现了“行”的动感。正因为有了现实的触动,有了内心的渴望,诗句才能这样不假修饰,从胸臆中自然涌现。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这首诗可分为四节。
第一节五句,写秋风破屋的情景。“怒号”写风势之大,“卷”“三重”写受害之重。“三重”不是确数,是“多重”的意思。下面“飞”“洒”“挂胃”“飘转”“沉”等动词细致地写出了风吹茅草的情状,读者不难体味出诗人焦灼、苦痛的心情。
第二节五句,写对“群童抱茅”的感叹。“南村群童欺侮我年老体衰,竟然忍心在我面前做盗贼!公开地抱着茅草钻进竹林离开,直至喊得唇焦口燥仍不奏效,只好归来倚仗自叹息”。‘‘倚仗自叹息”不仅可以想像出诗人气喘吁吁的情形,也可窥视到诗人悲叹群童抱草,屋破难修的无可奈何的心情。此五句写儿童由心理到行动,写自己又从行动到心理,寥寥数语,使人物形象形神俱备。
第三节八句,写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俄顷”二句不仅浓墨渲染出阴沉黑暗的雨前景象,也烘托出诗人凄恻愁惨的心境。“布衾”二句,写布被使用多年,已变得“冷似铁”了,又被娇儿踏破。“床头”二句,写大雨给诗人全家造成的灾难。“白经”二句,表明从安史之乱以来,诗人因忧国忧民,早已难以入眠,更何况“长夜沾湿”,又怎么能挨到天亮呢?诗人彻夜难眠,浮想联翩,由此时联想到丧乱以来,由风雨飘摇的茅屋联想到国家和人民,为下文作好铺垫。
第四节六句,直抒感慨,表达了诗人美好的愿望和高尚的情操。诗人在屋破漏雨的困苦情境中,由已及人、由近及远、由小及大,一想到饱经丧乱、颠沛流离的“天下寒士,在此风雨如磐的困苦中煎熬,他便泯灭了“小我”,为天下受苦受难的人们振臂高呼,发出了黄钟大吕般的强音。“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何等粗犷有力的笔锋,何等壮阔深达的形象,何等铿锵雄壮的声音。三句蝉联而下,形成奔腾汹涌的气势,恰切地表现了诗人奔放的激情和殷切的渴望以及博大的胸怀。诗人至此意犹未尽,又于回环往复中递进一层,把由己及人升华到舍己救人:“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多么深切的期望!它把诗人舍己为人,至死无悔的高尚情怀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全诗主旨所在,也是最动人,感召力最强之处。
5.关键语句
最末一段,集中表现诗人忧国忧民,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崇高思想境界。
6.艺术特色。
全篇重在揭露现实,结尾闪耀理想之光芒,是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名篇。全诗作者根据切身的生活现实,如实写来,使读者真切地感到诗人的痛苦。组织材料时,层层深入,情不自禁地说出自己的愿望,画龙点睛,水到渠成。
7、练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诗句有描写,有叙事,有抒情,请在诗中各找出一个例子加以分析,并说说杜甫在这首诗中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第一节开头两句是叙事,以下三句是描写;第二节全部是叙事;第三节开头两句是描写,最后一句是抒情,其余都是叙事;第四节全部是抒情,兼有议论。描写涉及到事物的形态,叙事涉及到事件的发生过程,抒情则是情感的迸发与升华。这首诗表现了杜甫关心社会、兼济天下的情怀。具体分析参见课文说明。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 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记叙、抒情想结合的写法。
3、背诵全文。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吟诵、联想,把握诗歌意象,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了解诗人推己及人、忧国忧人的思想感情。
2、学习记叙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教学难点:
个别语句的理解。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与学互动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对联激趣:
出示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请同学们从对联中找出相关的文学知识,看谁找得又多又快。
[点拨]学生自由回答,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课外积累的积极性。
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尊称为“诗圣”。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的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最为著名的有“三吏”“三别”,还有我们学过的《春望》等等。今天,我们就再次感受一下“诗圣”的魅力,一起走进他的“草堂”。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听读
[学生活动]:仔细听录音,注意个别字词的读音。
[提示]:可采用“二/二/三/”式停顿。
2、自读
[学生活动]:自由朗读课文,借助想象、联想理解课文。
3、审读
[学生活动]: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段意思。
[提示]:
A、秋风破屋的情景
B、群童抱茅的感叹
C、长夜沾湿的苦痛
D、忧国忧民的崇高思想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围绕“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三个话题,结合课文1、2、3段,将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按照“读原段——找特征——善想象”的步骤学习诗文。
[学生活动]
第一、二小组:感受秋天
[提示]:
原文:“八月秋高风怒号”、“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特征:狂风肆虐、乌云密布、大雨将至、暗淡愁惨
想象:描写环境时不应仅仅局限于文中景物,可借鉴《在烈日和暴雨下》中的景物描写方法。
第三、四小组:踏访茅屋
[提示]:
原文:“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公然抱茅入竹去”、“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
特征:破烂不堪、不蔽风雨、千疮百孔、生活艰难
想象:重点表现茅屋的\'破烂,孩童的顽皮,可加入细节描写。
第五、六小组:走近杜甫
[提示]:
原文:“老无力”、“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特征:年老体弱、孤苦无助、焦灼痛苦、彻夜难眠
想象:可从人物的外貌、神态、语言、心理、动作等方面进行描述。
小结:
以上三段主要通过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为我们描述了狂风破屋、群童抱茅、长夜沾湿的情景,真是“屋漏偏逢连夜雨,船破又遇顶头风。”此时此刻,诗人想到了什么?
2、探究
别林斯基说:“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们的痛苦和幸福的根深深地伸进了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杜甫被称为“诗圣”,结合文章第四段,你能说说他的伟大之处吗?
[学生活动]:齐读最后一段,畅所欲言。
[提示]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表现了作者舍己为人的济世情怀。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崇高的理想。
四、总结拓展
本文叙写了大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诗人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冻至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同学们,大家还知道哪些像杜甫一样的忧国忧民的文人,还记得他们的肺腑之言吗?
[学生活动]:积累
[提示]:柳宗元“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陆游“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 6
请你重新写一篇关于杜甫的草堂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在古代中国的文学史上,杜甫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诗作以其深远的忧虑和悲悯的视角闻名于世,成为经典之作。他曾在草堂中度过了漫长的岁月,尽管饱经战火的洗礼,但依然积极面对生活的困苦,关注社会的疾苦,最终在秋风中敲碎了他的茅屋。
这首诗是他对战争苦难的深刻描绘,充满悲痛的情绪。他在艰难的日子里找寻寄托,只有诗歌能给他带来慰藉。虽然那瓦片的破碎如同一幅痛苦的画面,但他的善良和坚韧让他决心以乐观的态度去面对,决心让别人也能够在这样的环境中找到希望。
然而,真正打动人心的是他深深关切人民疾苦的思想。在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他以苍老的形象诉说着人生困境,同时也表达出一种毫不畏惧的精神。他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意思是即使我自己一个人被寒冷所困死,也要表现出这种达观的人生态度。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展现了杜甫深深的爱国情怀。他对国家的忧虑深深地影响着他,他对人民的关怀则让他愿意承受这样的痛苦。这是一种高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希望通过自己的诗唤起人们对人民的关注和保护。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通过朗读、自主合作和讨论探究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杜甫的诗歌,提升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欣赏古代诗歌的能力。同时,我们也会以学生的身份,以此为主题,让大家一起探讨杜甫的诗歌风格和他的思想,深入思考。教师作为引导者,将会起到激发学生思考的作用。
课堂的结束语将是,每一个诗人都是一个时代的见证者,他们的作品不仅能够让人感动,更能触动人心。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让我们怀揣对杜甫的尊敬和热爱,用心去倾听这首诗,感受那份深深的同情和执着。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 7
学习目的:
1、了解杜甫推己及人,关心民生疾苦的进步思想。
2、学习精选材料以表达中心思想的艺术特点。
3、背诵默写文言文。
学习重点、难点:
1、重点: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难点:精选材料,平易质朴的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目标导学。
明确本课学习的目标和重难点。
二、作者、背景
简介导入:(多媒体展示补充)
杜甫(712——770)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生于“奉儒守官”的封建士大夫之家,应进士试,不第,困居长安十年,遂与现实接近,逐步观察到各种社会矛盾,获得丰富的创作题材。后任左拾遗,因故被贬。759年,安史之乱未定,关内又大饥,乃弃官带领全家辗转西行,历尽险阻,备尝艰辛,亲眼看到人民的疾苦,先后写出诸如“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之类富有人民性、现实性的史诗。最后抵成都,由亲友帮助,在西郊浣花溪,用两年时间盖上一间茅屋(即今“成都草堂”,总算得到一个安身之处。哪知次年的秋天,一阵狂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一夜暴雨,湿透了室内衣被,茫茫黑夜,百感交集。诗人由自己的遭遇,想到千千万万广大人民的疾苦,不禁产生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善良宏愿,于是写下流传久远脍炙人口的诗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的诗题材丰富,内容深刻,十分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深受战乱之苦和颠沛流离的生活,抒发了忧国忧民的情怀,获得“诗史”的美称,又被称为“诗圣”。今有《杜工部集》存世,共收诗歌一千四百多首,本篇选自《杜少陵集详注》卷十。
三、听朗读。
1、熟读课文。注意下列词语的发音:
怒号()挂罥()长林梢()庇护()突兀()布衾()三重茅()沉塘坳()飘转()俄顷()丧乱()厦()见此屋()
2、理解题目: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为……所……”是一个被动句式。茅屋被风吹破,风卷走了屋上的茅草。全诗写风卷茅草,雨夜难眠等情景,以及由此产生的联想。歌: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是乐府诗的一种体裁。
四、小组合作探究,研读课文。
1、阅读探究第一层。
(1)解析文言。
(2)思考:这节诗使你想像到了怎样的情景?哪些词语渲染了风的威力?
明确:秋风肆虐之中,诗人茅屋的屋顶茅草被风卷走的惨状。卷、飞、渡、洒、挂、罥、飘转、沉等一系列的动词写出风吹茅草的情状
(3)这一段的叙述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内心情感?
诗人对茅草的关注,透露着对现实的焦虑,侧面反映着诗人处境的艰难窘迫。根根茅草的动向都牵动着诗人的视线,拨动使人痛苦的心弦。心苦痛惜
(4)概括层意:
2、阅读探究第二层。
(1)解析文言。
(2)思考:这节诗表现了怎样的情形?诗人此时的心情怎样?明确:一群顽皮孩童当面将茅草抱走,诗人喊得口干舌燥无济于事,只能回来倚着拐杖独自叹息。表现诗人焦急而又无可奈何的痛苦心情。
(3)概括层意:
3、阅读探究第三层。
(1)解析文言。
(2)思考:这节写出了诗人怎样的生活状态?你觉得哪些词语运用得较为传神?
明确:表现了诗人屋漏又遭连夜雨,长夜沾湿难入眠的痛苦生活。如:“麻”字形象地说明雨点的密集;“铁”字道出了被子的陈旧、脏硬、量少等,说明了杜甫生活的困窘。
(3)概括层意:
4、阅读探究第四层。
(1)解析文言。
(2)思考:无法入眠的杜甫在想些什么?表现了诗人怎样情怀?
明确:诗人没有对自身遭遇叫苦连天,而是推己及人,由眼前个人的不幸想到天下所有的“寒士”,希望他们能拥有千万间避风雨的“广厦”。
(3)概括层意:
五、课文小结。
全诗层次清晰,由上到下,由外到里,由自己推想到别人,条理分明。描叙每一个中心时,选用精当材料,不枝不蔓,问题集中,主旨鲜明。用语非常准确、生动、鲜明,“怒号”反映风的威力;“飞渡”、“洒”、“挂”、“飘转”、“沉”描写茅草被卷走的各种姿态,活灵活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 8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杜甫的诗风,体会其忧国忧民的精神境界;培养学生的承受挫折的能力;通过朗读与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一、师介绍本诗写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
杜甫出生于盛唐,长于安史之乱。他刚刚结束了动乱、贬谪、流亡的生活,为了能够在成都浣花溪畔找到一个能遮风挡雨的地方,他来到了这里。然而,却遭受了一次风雨的袭击。他深深感受到了生活的艰难。
二、朗读(师范读、生自读)
同学们注意,我们要读出杜甫的感受,他的诗句充满了情感。同时,也要注意一些特殊的词语,如“破屋”、“群童”、“破屋漏雨”。
听说,在杜甫晚年,他在成都郊外居住,看到自家的房屋被风吹破,屋顶漏雨,他内心无比痛苦。他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是他对社会现状的极度不满,也是他积极投身人民疾苦、关心国家命运的表现。
培养同学们的读书兴趣和想象力,让他们更加深入地理解杜甫的伟大作品。
想象一下,如果你就是杜甫,你会怎么面对困境?你的诗会对你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熟悉并掌握李白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名篇,进一步理解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
让学生们分享自己最近读过的诗,或者写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
最后,我想告诉你们的是,无论我们的处境如何,我们都应该坚持下去,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活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对每个同学的表现给予公正的评价,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 9
【教学目标】
懂内容,清结构,品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篇像一面镜子,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
他的诗歌被公认为“诗史”,他本人也被看做一代宗师,被尊称为“诗圣”。
资料助读:
茅屋:安史之乱后,杜甫颠沛流离,到处奔波,后来流寓成都,求亲告友,在成都浣花溪边盖起了一座茅屋,终于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丧乱:“安史之乱”,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是唐王朝从盛至衰的转折点。
二、读出歌行体的味道
1、读好七言句的节奏
“歌行体”诗是古体诗的一种,从汉乐府诗歌发展而来,多为七言,形式自由。七言诗的朗读节奏为“二二三”式,具体节奏应根据句意来确定。
2、读好长短句的节拍
如: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
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何时眼前突兀现此屋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读好特别之处的顿音
如: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三、读清诗歌的思路
多角度理解课文思路:可从“概说段意”、“作者心情”、“文章结构”的角度来理解全诗。
请同学们将全诗划分为四个层次,理清诗歌的思路:
预设:
①运用一系列动词写出风势之大,受害之重,诗人好不容易盖起的茅屋遭遇不测,怎不令人万分焦急?渲染一种紧张的气氛。
②诗人从主观感受写顽童的行为,诗人如果不是十分穷困,就不会对大风刮走茅草那么心急如焚;群童如果不是十分穷困,也不会冒着狂风抱那些并不值钱的茅草,原来,“四海皆穷困”!这也为作者结尾的抒怀埋下伏笔。
“叹息”一词,诗人自己风吹屋破,无处安身,得不到别人的同情和帮助,却分明联想到类似处境的无数穷人。
③“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情此景烘托诗人黯淡的心情和艰苦的家境,诗人从眼前的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从风雨飘摇中的茅屋扩展到战乱频繁的国家,真是彻夜难眠啊!
④直抒胸臆,铿锵有力的节奏和奔腾前进的气势一泻千里!这是诗人痛苦生活中迸发出来的激情和希望,实在难能可贵!通过描写诗人本身的痛苦来表现“天下寒士”的悲苦,表现整个社会、整个时代的苦难,这种炽热的忧国忧民的情感激动着我们每一个读者的心灵。
“呜呼”一词表明诗人情感达到了顶峰,且歌且叹,古代文人认为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已经不容易了,可是我们的大诗人杜甫让我们看到了另一种博大的胸襟和高尚的情操,那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1、概说段意。抓住关键词“苦”。
苦境——处秋风破屋的苦境
苦叹——抒对己对人的苦叹
苦夜——熬屋漏沾湿的苦夜
苦心——表苍天可鉴的苦心
2、体会心情。感受抑扬曲折的情绪变化。
写诗人焦急的心态
写诗人气愤的心情
写诗人凄苦的心境
写诗人高尚的心灵
3、理清结构。学习灵巧多变的技法。
起——开门见山,写秋风破屋的情境
承——承接一笔,写茅草被抢的叹息
转——情景交融,写长夜沾湿的苦痛
合——卒章显志,写忧国忧民的情怀
四、读出诗人的情怀
1、这首诗叙说的是一个表现诗人穷困和痛苦的故事,一个表现穷困诗人的.高尚情怀的故事,请根据课文内容说说,诗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在茅草破屋的狂风面前,他是一个无可奈何心情愁苦的人;
在公然抱茅的顽童面前,他是一个万般无助内心痛苦的人;
在床头沾湿的漏屋面前,他是一个饥寒交迫心中悲苦的人;
在忧国忧民的思虑面前,他是一个胸怀博大激情奔放希望崇高的人。
2、小结:诗人之心,与受苦受难的劳苦大众息息相通。正因为忧国忧民之心,最终形成了杜甫的“沉郁顿挫”的诗风。
五、结束语
诗为事作,屋凭人传。如今成都的杜甫草堂仍在,草堂前鸟语花香,草堂后松翠竹青。那闻名遐迩的杜甫草堂,就是停泊在历史长河里的一叶小舟,如今在“广厦千万间”的画面上风姿卓立,成为精神世界中的辉煌圣殿。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 10
我们首先应该给这首诗一个正确的发音,然后再朗读。这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也能让我们在阅读过程中找到自己的节奏感。
(二)赏读课文,与诗人同行
我们要把每一段都拆分成几个关键词,并且解释这些关键词的意思。比如,“风雨欲来风满楼”,这里的“狂风”就是指突然而来的暴风雨。“茅塞顿开”则是形容我们看到了事情的不同侧面或解决办法。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了解的知识点。
(三)探究,寻找不合理之处
在读完每一段后,我们可以尝试找出其中的不合理之处。比如,前两段描述了天气恶劣,但后面却说“房漏难眠”,这就显得不太合理。我们可以从上下文中寻找答案,看看是不是因为前面的条件太好,导致后面的计划落空。
(四)扩展,体会不同的情感
除了找出不合理之处外,我们还可以尝试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表达对这篇文章的理解。比如,我们可以通过对比来感受杜甫的情感,或者通过想象来描绘他身处困境时的心态。
(五)小结:如果一个人只抒写自己生活的贫苦,这是“小我”,但如果自己生活贫苦却不以为意,关怀着天下寒士,这就是“大我”。这也是杜甫被称为“诗圣”的原因。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 1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诗人创作背景,识记实词,理解诗歌内容及主题,背诵默写该诗。
2、过程与方法:
多读自赏自解,感悟诗意诗人心。体会本诗叙事和抒情结合法。
(重难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人推己及人、心忧天下的博大胸襟和崇高情怀。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
一、创作背景: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来到了成都,在西郊浣花溪荒地盖了一所茅屋栖身。诗创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当时安史之乱还未平定。
二、杜甫:
唐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著有《杜工部集》,其代表作有“三吏”——《潼关吏》《新安吏》《石壕吏》,“三别”——《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等。
三、原文译文:
1、原文: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2、译文:
八月里秋深狂风怒号,卷走我屋上多层茅草。茅草飞渡过江水洒落江边,飞得高的挂在高高的树梢,飞得低的飘转沉到池塘水中。
南村一群顽童欺负我人老无力,竟然狠心这样当面做偷窃的事。公然抱着茅草跑入竹林去。我喊得唇焦口干也喝止不住,回来后倚着手杖独自叹息。
一会儿风停了,黑云墨色一般,秋季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下来了。布被(已用)多年冰冷如铁板,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蹬破了。屋顶漏水,床上没有干的地方,雨淋茅屋好似麻线不断。自从战乱(多年)很少得到安眠,又湿又冷的长夜如何挨到天亮!
如何能得到宽敞的大屋千万间,庇护天下贫寒的士人都喜欢!风雨中不动安稳如大山。唉!什么时候人间才能耸现这么多的房屋,(到那时)即使唯我屋破受冻而死也心甘!
注释:
⑴秋高:秋深。怒号(háo):大声吼叫。⑵三重(chóng)茅:几层茅草。三,泛指多。
⑶挂罥(juàn):挂着,挂住。罥,挂。长(cháng):高。
⑷塘坳(ào):低洼积水的地方(即池塘)。塘,一作”堂“。坳,水边低地。
⑸忍能对面为盗贼:竟忍心这样当面做“贼”。忍能,忍心如此。对面,当面。为,做。
⑹入竹去:进入竹林。⑺呼不得:喝止不住。⑻俄顷(qǐng):不久,一会儿,顷刻之间。
⑼秋天漠漠向昏黑(古音念hè):指秋季的天空阴沉迷蒙,渐渐黑了下来。
⑽布衾(qīn):布质的被子。衾,被子。
⑾娇儿恶卧踏里裂:孩子睡相不好,把被里都蹬坏了。恶卧,睡相不好。裂,使动用法,使……裂。
⑿床头屋漏无干处:意思是,整个房子都没有干的地方了。屋漏,根据《辞源》释义,指房子西北角,古人在此开天窗,阳光便从此处照射进来。“床头屋漏”,泛指整个屋子。
⒀雨脚如麻:形容雨点不间断,像下垂的麻线一样密集。雨脚,雨点。
⒁丧(sāng)乱:战乱,指安史之乱。
⒂沾湿:潮湿不干。何由彻:如何才能挨到天亮。彻,彻晓。
⒃安得:如何能得到。广厦(shà):宽敞的大屋。
⒄大庇(bì):全部遮盖、掩护起来。庇,遮盖,掩护。寒士:“士”原指士人,即文化人,但此处是泛指贫寒的士人们。俱:都。欢颜:喜笑颜开。
⒄呜呼:书面感叹词,表示叹息,相当于“唉”。
⒅突兀(wù):高耸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广厦。见(xiàn):通“现”,出现。
⒆庐:茅屋。亦:一作“意”。足:值得。
四、诗内容:
一段:秋风破屋,卷走茅草。二段:群童抱茅,诗人叹息。
三段:屋漏床湿,彻夜难眠。四段:推己及人,忧国忧民。
诗意:古诗明描述了茅屋遭受风卷雨淋的情景,实言战乱之堪苦。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的宽广胸怀和崇高理想。
诗色:
1、语言鲜明,用词生动、准确。
韵脚-号-茅-郊-梢-坳;动词-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2、描写、记叙、抒情有机结合。
描写:文句似描写又宛如叙述(1-3段),末端抒发感怀(4段)。
名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五、知识拓展:
1、通假字:见此屋--见同现,出现。
2、古今义:
三重茅—三,古义:概述,表示多数。今义:数词,表示确数。
何由彻—彻,古义:到天亮。今义:彻底。
安得广厦—安,古义:如何。今义:安全。
向昏黑—向,古义:渐近。今义:方向。
3、一词多义:“安得广厦”与“安如山”—安,疑问代词,如何;形容词,安稳。
4、词类活用:
踏里裂—裂,动词的使动用法,使……破裂。
风雨不动—名词作动词,风吹雨打
教学过程:
1、重视朗读,可能条件下可在网上下载或直接使用朗读课件作为教学欣赏。
2、学习书注,读书必看注。
3、强调重点,考察教情学情的知识点。
4、看情况补拾拓展,因材施教,因实施教。
部署作业:
朗读并默写(重点名句),有能力的可以改编成一篇记叙文。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 12
学习目标:了解作者和诗歌写作背景,理解诗歌内容。
学习重点:体会事里藏乾坤的“诗家之史”特点,感受心忧天下的“诗中圣人”形象。
学习难点:能通过诵读表达自己对诗歌的独特体会。
学习目标:在品味诗词的韵味,感受诗中英雄气概的同时,理解诗的历史价值。
学习重点:以“诗史”的视角解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领悟诗人心忧天下的忧患之情。
学习难点:充分理解诗歌主旨并诵读情感饱满的篇章,尝试将自己的感悟融入诵读之中。
首先,请允许我向你们提问:“什么是‘诗史’?”接着回答,我会告诉你们这是对杜甫的诗歌的一种官方定义——包括了他的创作背景、人物生平和诗歌创作目的。
现在请大家进入一个充满文学气息的环境,让我带领大家走进杜甫的世界:
1. 现在我开始放一首经典诗句,来自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请大家用心去听:用声音读出诗意,相信你们已经融入了这首诗的魅力之中。
3. 我们接下来阅读,并要做出相应的评论。也许,只有你才能完全理解诗中蕴含的诗史价值。
2. 哪位同学能用最生动的语言描述“诗史”是什么?
3. 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我们只能从诗句中寻找答案。
请围绕着“诗史”的特点做深入的讨论和探究。
4. 问题来了,为何我们要这样称呼杜甫的诗为“诗史”?请分享你的看法。
5. 诗人的创作意图是怎样的?我们可以从“诗史”这一方面去揣摩。
6. 请大家自由诵读诗,你们的感受怎样?
7. 那么,你如何发挥你的想象力,将整首诗的情感融入你的诵读之中?
8. 诗人在面对这样的困境时,是如何展现出乐观与坚韧的?在诵读的过程中,你可以感受到他的悲愤与无奈。
9. 最后,我们将一起来感受一下诗中“诗圣”的形象吧!我们会发现,他的忧国忧民之情超越了寻常的情感表达。
接下来,我们将让同学们参与到这首诗的朗读中来,找出一些关键诗句,体会他们所代表的情感。
10. 诗歌中有多少诗句直接表达了诗人的伤感?每首诗都有它的独特韵味,我们需要仔细聆听。
11. 想一想,诗人的心境在什么时候发生了变化?让我们一起品尝诗中的主人公的命运。
12. 在观看《旧唐书》的内容之后,你会知道这个时代的多灾多难和民众的艰难。诗歌是否就像一面镜子,反映出了那个时代的情况?
13. 杜甫为什么要以诗的方式记史?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展示他们的生活和社会现实吗?
14. 同学们可以通过《环溪诗话》中的评述来进一步了解杜甫的创作意图。
15. 你知道为什么杜甫和普通百姓的生活景象相似?通过对比《旧唐书》中的内容,你能得出什么样的结论?
16. 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我们在朗读中需要注意的关键词有哪些?
17. 我们可以从诗歌的不同角度去感受作者的伟大与坚韧,仿佛看到了诗人们在艰难时刻的心路历程。
18. 你能否加入我们,写下关于这首诗的独特感受?你会用什么样的词汇表达出来?
19. 最后,我们来试着重新解读诗的尾声,感受那种始终无法逃离的悲壮情绪。
谢谢大家参与。现在,让我们一起深入理解这首诗的精髓,并在诵读中体验诗中人物的无限感慨。记住,每个字、每一句话都值得珍视和探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秀的教学设计 13
1. 学生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培养学生的记叙、抒情想结合的写作能力。
3. 熟悉并掌握杜甫的历史地位和作品特点。
1. 记叙、抒情想结合的写作手法。
2. 了解杜甫的历史地位和作品特点。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出示对联:“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请同学们从对联中找出相关的文学知识,看谁找得又多又快。
[点拨]学生自由回答,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增强课外积累的积极性。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 听读课文第1段。
2. 自读课文第2段,完成下面的学习任务:
(1)找出与上一段相对应的词语。
(2)默读第3段,思考作者运用这些词语的好处。
(3)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第4段的内容。
3. 指导学生填写以下表格:
| 文章主题 | 内容要点 |
| --- | --- |
| 故事发生的背景 | 八月秋高风怒号,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
| 主要人物 | 草堂的主人杜甫和他的儿童 |
| 情节发展 | 蒙蒙细雨连绵不断地笼罩着草堂 |
4. 每个人根据表格,分别填写自己理解和分析的部分,并尝试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5. 参考同学的答案,指导他们进一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 团队讨论第1段和第2段之间的联系,以及草堂周围的环境如何影响到人们的感情。
2. 分组讨论第3段中的对比手法,例如把“明亮的月亮”和“昏暗的天空”进行对比,以突出天气的变化给人们带来的悲伤情绪。
3. 尝试模仿文中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排比等,为自己的诗词增加艺术效果。
4. 分组进行模拟场景表演,尽可能真实地再现文章的情境,增加学生的参与感和体验感。
1. 回顾全文,让学生总结出杜甫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作品表达了他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2. 阅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引导学生从中寻找与杜甫类似的忧国忧民的人格魅力。
3.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其他忧国忧民的文人名篇,如白居易的《琵琶行》、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等。
让我们一起回顾本节课学到的知识,感谢杜甫给我们带来的深刻启示。
1. 课后自行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杜甫的生活经历和创作背景。
2. 组织一次小型诗词朗诵会,展示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的诗词。
3. 阅读和理解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根据学生反馈,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大部分学生都积极参与到了学习中。但仍有部分学生对一些文言词汇的理解不够深入,这需要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加强讲解和示范,确保学生更好地掌握古汉语知识。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见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语交际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