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
《兰亭集序》又名《兰亭宴集序》《兰亭序》《临河序》《禊序》和《禊贴》。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羲之《兰亭集序》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兰亭集序》原文: 永和
-
高二语文兰亭集序教案
[自读导言]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引导学生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
-
高二语文兰亭集序教案设计
一、教学要点 1、掌握文中文言知识和相关文化常识 2、体会作者的哲学思想 二、教学设计 (一)、方法设计:诵读、讲解;多媒体辅助;2课时 (二)、过程设计 1、背
-
兰亭集序语文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二、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三、指
-
课文《兰亭集序》教案设计范文
教学要点: 1、有感情地诵读全文,并能背诵。 2、体会作者由"乐"到"悲"的思想感情。 教程要求: 一、导入课文 问:大家是否喜爱中国的毛笔书法? 书法是中国的
-
王羲之《兰亭集序》高一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文学地位; 2.流畅地翻译全文,并能背诵;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主旨; 4.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生命的价值。 教学过程 第一
-
高二语文《兰亭集序》 教学教案
1.了解兰亭宴集的起因、经过,认识作者感情由乐转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叹中暗含的对人生的眷恋和热爱之情。 2.了解本文句法上骈散并行而以散为主的特色。 3.背诵全
-
兰亭集序高一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文学地位; 2、流畅地翻译全文,并能背诵;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主旨; 4、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生命的价值。 教学过程
-
高一年级语文《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敢于冲破时俗,否定当时流行的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观点。 2、体味本文叙议结合、直抒胸臆的特色。 3、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实词。
-
兰亭集序高一语文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一、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二、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三、指
-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教学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敢于冲破时俗,否定当时流行的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观点。 2.体味本文叙议结合、直抒胸臆的特色。 3.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实词。 《
-
高一语文《兰亭集序》教案
《教学目标 》 1.学习作者敢于冲破时俗,否定当时流行的庄子“一死生,齐彭殇”观点。 2.体味本文叙议结合、直抒胸臆的特色。 3.积累文中的一些常用文言实词。
-
课文《兰亭集序》的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文学地位; 2.流畅地翻译全文,并能背诵; 3.理清文章的思路结构,把握文章的主旨; 4.指导学生探索生活的意义及生命的价值。 教学过程 第一
-
《兰亭集序》教学思路与教后反思范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新教材的编写提出了如下要求:“要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要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有助于学生树
-
《醉翁亭记》《兰亭集序》对比阅读答案
阅读【甲】【乙】两个语段,回答12~15题。(12分) 【甲】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
-
高二语文《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教学重点: 1.了解书序体裁的某些特点。 2.掌握实词“修”、“期”、“致”、“临”、“次”等及虚词“之”、“所”的含义及用法。 3.熟读成诵。 教学难点:把握各段
-
《兰亭集序》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的 1、 指导学生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领悟作者对人生重大问题的深切感慨。 2、 指导学生体会本文情景交融、叙议结合的写作手法及行文的巧妙。 3、 指
-
兰亭集序的练习试题
(四)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后面题目。 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舍簪笏于百龄,奉晨昏于万里。非谢家之宝树,接孟氏之芳邻。他日趋庭
-
高一《兰亭集序》说课稿
一、 说教材 《兰亭集序》是普通高中必修一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为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山水游记不只是对自然风物的客观描绘,往往包含抒情或说理的成分,阅读
-
《兰亭集序》原文翻译注释出处及写作背景中心思想
“书圣”王羲之的《兰亭集序》28行,总共324个字。全文收放自如、浑然天成,堪称行书第一。据传唐太宗爱不释手,甚至据传将《兰亭集序》的真迹陪葬于昭陵。 【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