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语文 > 教学课件 > 《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及反思

《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及反思

时间:2023-05-26

  当今的社会为“信息化的社会”,通常我们会接触到写《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及反思文案写作需求,对于《《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及反思》格式不熟悉、无从下笔、写作不得要领、文案方向易跑偏的朋友,不妨一起来参考本篇《《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及反思》是怎么写的吧。

《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及反思 篇1

  自由研究

  1. 了解生存环境是由多种不同物质和生物共同组成的系统,系统中的各个组成元素相互影响,共生共荣。

  2. 能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并能按照要求完成探究活动。

  3. 喜欢大胆想象。

  4. 意识到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

  教学建议

  一、复习和整理

  1. 上节课我们对自己生活环境中的污染问题进行了调查,谁来说一说调查结果?谈谈自己调查后的感想。

  2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的主题是《环境污染与保护》。我们通过各种目的不同、方法各异的调查和大量的讨论交流活动,了解了污染环境的几种原因和人们保护环境所采取的一些措施。现在一起来回顾一下,我们都调查了哪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环境问题?用到了什么调查方法?

  3. 小结:我们用到了实地考察、查阅资料、访谈、实验等方法,对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处理等环境问题进行了调查。

  4. 通过调查我们有哪些收获?

  二、确定自由研究的内容

  1水、空气、土地、矿产、森林、草原和各种动物等组成了我们生存的环境。你们可以用自己掌握的.知识预测一下:它们中的任何一个部分减少、变质或者消失,会对我们的生存环境造成什么影响吗?

  2. 你能够用我们前面学到的调查方法,详细的列举出人们为保护某一部分自然资源所采取保护措施吗?说一说自己准备研究那一部分,并且讲讲自己研究这一部分的理由。

  3. 你准备采取哪些研究方法?

  4. 在调查之后,请评价一下人们这些保护措施的优缺点并且提出自己的新建议。

  以上为《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及反思 篇1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及反思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波的叠加原理.

  2.知道什么是波的干涉现象和干涉图样.

  3.知道干涉现象也是波特有的现象.

  二、教学重点:波的叠加原理和波的干涉现象.

  三、教学难点:波的干涉中加强点和减弱点的位移和振幅的区别.

  四、教学方法:实验法、电教法、训练法.

  五、教 具:实物投影仪、CAI课件、波的干涉实验仪.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

  投影复习思考题

  1.什么叫波的衍射?

  2.产生明显的衍射的条件是什么?

  学生答:波可以绕过障碍物继续传播,这种现象叫做波的衍射.

  只有缝、孔的宽度和障碍物的尺寸跟波长相差不多,或者比波长更小时,才能产生明显的衍射现象.

  波的衍射研究的是一个波源发出波的情况,那么两列或两列以上的波在同一介质中传播,又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二)、新课教学

  1.波的叠加原理

  [设问]把两块石子在不同的地方投入池塘的水中,就有两列波在水面上传播,两列波相遇时,会不会像两个小球相碰时那样,都改变原来的运动状态呢?

  演示:取一根长绳,两位同学在这根水平长绳的两端分别向上抖动一下,学生观察现象.

  学生叙述现象

  现象一:抖动一下后,看到有两个凸起状态在绳上相向传播.

  现象二:两列波相遇后,彼此穿过,继续传播,波的形状和传播的情形跟相遇前一样.

  总结:两列波相遇后,每列波都像相遇前一样,保持各自原来的波形,继续向前传播,这是波的独立传播特性.

  多媒体模拟绳波相遇前和相遇后的波形

  刚才,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两列波在相遇前后,它们都保持各自的运动状态,彼此都没有受到影响,那么在两列波相遇的区域里情况又如何呢?

  多媒体模拟绳波相遇区的情况

  总结:

  在两列波重叠的区域里,任何一个质点同时参与两个振动,其振动位移等于这两列波分别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当两列波在同一直线上振动时,这两种位移的矢量和简化为代数和,这叫做波的叠加原理.

  强化训练:

  两列振动方向相同和振动方向相反的波叠加,振幅如何变化?振动加强还是减弱?

  学生讨论后得到:

  两列振动方向相同的波叠加,振动加强,振幅增大.

  两列振动方向相反的波叠加,振动减弱,振幅减小.

  2.波的干涉

  实物投影演示

  把两根金属丝固定在同一个振动片上,当振动片振动时,两根金属丝周期性地触动水面,形成两个波源,观察在两列波相遇重叠的区域里出现的现象.

  说明:由于这两列波是由同一个振动片引起的,所以这两个波源的振动频率和振动步调相同.

  学生叙述现象

  在振动的水面上,出现了一条条从两个波源中间伸展出来的相对平静的区域和激烈振动的区域,这两种区域在水面上的位置是固定的,而且相互隔开.

  用多体展示课本水波的干涉图样及波的干涉的示意图

  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结合课本图10~22进行分析:

  对于图中的a点:

  设波源S1、S2在质点a引起的振幅分别为A1和A2,以图中a点波峰与波峰相遇时刻计时波源S1、S2引起a质点的振动图象如下图甲、乙所示,当两列波重叠时,质点A同时参与两个振动,合振动图象如图丙所示:

  从图中可看出:对于a点,在t=0时是两列波的波峰和波峰相遇,经过半个周期,就变成波谷和波谷相遇,也就是说:在a点,两列波引起的振幅都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即a点始终是振动加强点.

  说明的几个问题:

  1.从波源S1、S2发出的两列波传到振动加强的点a振动步调是一致的\',引起质点a的振动方向是一致的,振幅为A=A1+A2.

  2.振动加强的质点a并不是始终处于波峰或波谷,它仍然在平衡位置附近振动,只是振幅最大,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

  那么,振动减弱的点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以波源S1、S2分别将波峰、波谷传给减弱点(例如b点)时刻开始计时,波源S1、S2分别引起质点b振动的图象如图甲、乙所示,当两列波重叠后,质点b同时参与两个振动,合振动图象如图丙所示.

  在b点是两列波的波峰和波谷相遇,经过半个周期,就变成波谷和波峰相遇,在这一点两列波引起的合振动始终是减弱的,质点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

  说明的几个问题:

  1.从波源S1、S2发出的两列波传到b点时引起b点的振动方向相反,振幅为A=|A1-A2|. 2.振动减弱的质点b并不是一定不振动,只是振幅最小,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

  学生阅读课文相关内容

  强化训练

  1.如图所示,沿一条直线相向传播的两列波的振幅和波长均相等,当它们相遇时可能出现的波形是下图中的哪个?

  2.如图所示是两列波发生干涉的图样,图中a、b、c、d、e各点的振动情况如何?

  参考答案

  1.当两列波的前半个波(或后半个波)相遇时,根据波的叠加原理,在前半个波(或后半个波)重叠的区域里所有的质点振动的合位移为零,而两列波的后半个波(或前半个波)的波形保持不变,所以选项B 正确.当两列波完全相遇时(即重叠在一起),由波的叠加原理可知,所有质点振动的位移均等于每列波单独传播时引起的位移的矢量和,使得所有的质点,振动的位移加倍,所以选项C也是正确的.

  所以本题应选B、C

  2.解:a是振动减弱点;b、c是振动加强点,d处在振动加强区上,因此也是振动加强点,只好在此时刻它恰好处在平衡位置上;e点既不在振动加强区上,也不在振动减弱区上,因此它的振幅既不是最大,也不是零.

  3.产生波的干涉的条件:

  对比投影演示实验

  实验一:在投影仪上放一个发波水槽,用同一振动片带动两个振针振动,观察产生的现象.

  实验二:在投影仪上放一个发波水槽,用二个振针分别激起两列水波,观察发生的现象.

  学生叙述现象

  现象一:看到了稳定的干涉图样(实验一)

  现象二:实验二中,得到的干涉图样是不稳定的.

  总结:如果互相叠加的两列波波源频率相同,振动情况相同,则产生稳定的干涉现象.

  说明:

  (1).干涉现象中那些总是振动加强的点或振动减弱的点是建立在两个波源产生的频率相同的前提条件下.

  (2)..如果两列频率不同的波相叠加,得到的图样是不稳定的;而波的干涉是指波叠加中的一个特例,即产生稳定的叠加图样.

  (3).如果两列波频率相同,但振幅相差很大将不会有明显的干涉现象,因为振动加强区和振动减弱区都在振动,振幅差别不大.

  强化训练

  关于两列波的稳定干涉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任意两列波都能产生稳定干涉现象 B.发生稳定干涉现象的两列波,它们的频率一定相同

  C.在振动减弱的区域,各质点都处于波谷D.在振动加强的区域,有时质点的位移等于零

  参考答案:B、D.

  两列波叠加产生稳定干涉现象是有条件的,不是任意两列波都能产生稳定干涉现象的,两列波叠加产生稳定干涉现象的一个必要条件是两列波的频率相同,所以选项A是错误的而选项B是正确的;在振动减弱的区域里,只是两列波引起质点的振动始终是减弱的,质点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差,如果两列波的振幅相同,质点振动的振幅就等于零,也不可能各质点都处于波谷,所以选项C是错误的.在振动加强的区域里,两列波引起质点的振动始终是加强的,质点振动的最激烈,振动的振幅等于两列波的振幅之和,但这些点始终是振动着的,因而有时质点的位移等于零,所以选项D是正确的.

  所以本题应选B、D.

  总结:

  (1).不论是振动加强点还是振动减弱点,位移仍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

  (2).一切波都能够产生干涉和衍射现象;反之能够发生干涉和衍射现象的必定是波.

  (三)、小结(投影出示小结思考题)

  1.什么是波的独立性?

  2.什么是波的叠加原理?

  3.什么是波的干涉?

  4.产生稳定干涉的条件是什么?

  (四)、作业:练习三 (1) (2) (3)

  以上为《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及反思 篇2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及反思 篇3

  课前透视

  《玲玲的画》为我们讲述了一个生动活动的小故事。玲玲准备参加比赛的画,不小心弄上了墨渍,在爸爸的启发下,墨渍被变成了小花狗。课文中爸爸的话揭示了主题,引人思考。课文内容简单,主题明确,寓深刻的生活哲理于简单的故事之中,对于启发学生处理生活中的类似事件有较强的教育意义。

  本文记叙的是常见的生活小事。内容集中,语言朴实,对话较多,玲玲的情感变化是本文重要的线索,爸爸富有哲理的话语是课文的主题所在。因此教学中教者要牢牢抓住这两个方面,引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中体会情感,感悟语言,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重点理解爸爸意味深长的话。从中受到启发,懂得生活中只要肯动脑筋,坏事也能变成好事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5个字及楼梯脑筋两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通过读文,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有感情朗读课文。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插图、符合课文内容的\'两幅画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

  1、谈话激趣:

  ⑴ 今天,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玲玲,她在生活中也遇到了不高兴的事,我们来看看,她是怎么处理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6页。(教师板书课题:25《玲玲的画》)

  ⑵ 齐读课题,学习生字玲。说说可以用什么方法记住玲。

  二、尝试学习、读文识字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里写了一件什么事?再标一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2、用你喜欢的符号标出本课的生字、词语,读准字音。

  3、合作学习:

  ⑴ 桌合作学习文下带拼音的生字,互读、互听、互纠。

  ⑵ 尝试让学生当老师,主持学习生字。

  ① 教师引导:

  平时我们都用哪些游戏识字的?你来当一回老师,教同学们认识生字。

  ② 学生说出一种识字游戏方法,就让该学生当老师主持这游戏。

  ⑶ 四人小组讨论识记这些生字。

  ⑷ 全班交流。

  三、整体感知、初步了解

  1、小组内读课文,互评互纠正,推荐一位组员。读后在小组中互相交流: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推荐的组员再次读课文,纠正读音。

  3、交流: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教师引导事情的三要素:起因、经过、结果:

  全班同学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件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起因:画弄脏,来不及画。(坏事)

  经过:在弄脏的地方画了只小花狗。

  结果:得了一等奖。(好事)

  5、设疑:

  一件坏事怎么变成了好事,其中有什么奥妙吗?我们下堂课学习。

  四、指导观察、练习写字

  1、让学生先自己观察文后每个字在小楷格中的位置,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2、教师重点指导并范写糟、楼梯、脑筋这几个字、词,要注意指导学生把他们的各部分写紧凑些。

  3、学生练写。

  4、把学生写的生字、词在多媒体上展示,并引导学生评一评。

  第二课时(公开课)

  一、游戏激趣、复习生字

  1、游戏大转盘:

  转盘上写着生字,教师转动转盘,学生开火车读。

  2、请把你和生字交朋友的好办法告诉同组的小朋友。

  二、启发思维、朗读感悟

  1、提出问题:

  一件坏事是怎么变成好事的?

  2、解决问题:

  ⑴ 学生自由读课文,画出有关句子。

  ⑵ 交流,并读出相关的句子。

  ① 爸爸仔细地看了看,说:别哭,孩子。在这儿画点儿什么,不是很好吗?

  为什么要加上仔细地看了看,可不可以去掉?

  为什么爸爸不直接告诉玲玲画什么?

  你觉得这是一位怎么样的爸爸?

  ② 玲玲想了想,小花狗懒洋洋地趴在楼梯上。玲玲满意地笑了。

  玲玲想了想,她会想什么?

  她为什么要画小花狗?而不是其它东西?

  玲玲满意地笑了说明什么?如果是你,你会想些什么?

  ③ 爸爸看了,高兴地说:看到了吧,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这里的坏事指什么?好事呢?你找到坏事变好事的秘诀了吗?

  随学生回答完成板书:动脑筋。

  3、教师进行朗读指导,要求:

  爸爸的话要读得亲切一些,问句要读出询问的语气;玲玲的话要读出天真的、幼稚的语气。

  4、在小组、班级中进行读书评比擂台赛,比一比谁是我们班的金嗓子?然后学生进行评议:

  谁读的好?好在哪里?还有什么不足?

  5、分角色朗读课文,深化理解。

  四、训练表达,渗透思想

  1、小朋友们看,从课文中我们不难看出,玲玲在生活中遇到了不高兴的事,在爸爸的指点下,她通过动脑筋,将坏事变成了好事,老师想知道,在你们的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事吗?

  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充分地说。

  2、如果小朋友们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也碰到类似课文中这样的事,我们应该怎么办?

  五、做一做:完成课后练习

  好多事情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糟。只要肯动脑筋,坏事往往能变成好事。

  以上为《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及反思 篇3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及反思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植物按生存的环境不同,可以分为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植物的生存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

  植物的一生是有生命周期的,每种植物都有一定的寿命。

  植物的共同特征是: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都需要水分、阳光、空气和营养,都会生长发育,都会繁殖后代,都有从生到死的生命过程。

  过程与方法:

  运用比较的方法获得有关共同特征的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植物寿命的认识,懂得生命的可贵,也体会生死的自然规律。

  【教学重点】了解植物的一些共同特点。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资料来总结植物的一些特征。

  【教学准备】

  教师: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图片,植物一生的图片;

  学生:水生植物和陆生植物的比较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比较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

  1、回忆:我们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植物,我们已经认识了大树、狗尾草、水葫芦和金鱼藻。我们还知道哪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记录在下面的记录单里。

  陆生植物 水生植物

  2、思考:植物需要什么才能正常生长?请交流。请补充阅读P21的“植物需要阳光”。

  陆生植物的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生植物的生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能用唯恩图记录下它们生存需要的共同点吗?

  二、了解植物的一生

  思考:植物的一生经历了哪些变化?

  请看图:向日葵的.一生,我们能找出向日葵一生的几个典型生长阶段吗?

  种子、发芽、幼苗、开花、结果,这是向日葵一生的典型生长阶段。

  看图:一棵大树的一生,你们能找出与向日葵一生的相同和不同吗?对了,主要不同是寿命的长短不同。请看资料库:“植物的寿命有长有短”,你们有什么体会?是呀,无论是百年老树,还是一年草本植物,它们都会死亡,这是自然规律,也是生命的特征。

  交流:从这些植物的一生中,我们明白了什么?

  三、植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思考:在我们对植物进行了这些观察和研究之后,我们能够说出植物的哪些共同特点?我们是怎么知道的?

  整理:翻看前几课的唯恩图记录,比较各共同点,然后整理记录于纸上。

  

  以上为《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及反思 篇4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及反思 篇5

  教学目标:

  1、了解圆明园的过去和现在,了解英法联烧圆明园的历史事实,感受到祖国的灿烂文化和帝国主义列强带给中国人民带来的巨大伤痛。

  2、懂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要立志为国家富强做出自己的努力。

  教学准备:

  教师:搜集中国近代史上的有关资料;制作课件。

  学生:搜集圆明园和中国近代史上重大历史事件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思想旅行”

  1、导入:今天我们将进行的第一个环节是——“思想旅行”[课件出示:“思想旅行”]我们先到什么地方去旅行呢?同学们还是去了以后再来猜一猜吧。

  2、播放课件:颐和园的风光。

  3、小结过渡:刚才老师带大家看的是什么地方的景色?刚才大家看到的是介绍北京现在最大的一座园林——颐和园的,美吗?其实,还有一座叫圆明园的园林,比这大得多,也美得多。老师这儿有一组介绍圆明园的图画,我们也来看一看。

  4、教师介绍:刚才同学们看到的这一些绘画作品画的就是圆明园,这是一座清代的皇家园林,外围周长约10××0多米。园中凿湖堆山,种植着各种奇花异木,有国内外名胜四十景,而且珍藏着无数的奇珍异宝,被称为“万园之园”。

  5、讨论:看了这一组图画,你有什么疑问吗?(同学们发现了没有,这一组图片都是绘画作品,没有一张是实地拍摄的照片,这是为什么呢?)

  6、课前,老师请同学们作了一次收集,有同学找到了这样的内容,下面我们请他们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大家欢迎![第一批嘉宾上场]

  7、为了能和大家一起来学习和交流,老师在课前也去收集了一些资料。我这儿也有几张圆明园的照片,请大家看一看。

  8、同学们,你看了这几张照片,又有什么新的疑问吗?(先请嘉宾说,再请观众席的同学说。)[第一批嘉宾下场]

  9、小结:是呀,这样一个被称为“万园之园”的`皇家园林,今天,当我们再次踏上这片土地时,展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一片废墟,满目的荒凉,为什么会这样呢?让我们来走进历史,作一番探航吧。[课件出示:“史海钩沉”]

  二、“史海钩沉”

  1、老师在课前调查的时候,发现一些同学已经找到了这样的资料,我们请上他们,来给大家作一个介绍,……大家欢迎![第二批嘉宾上场]

  2、嘉宾学生介绍自己知道的事,再请观众席学生来介绍。

  3、相机插播电影《火烧圆明园》片段。

  4、同学们听了同学的介绍,看了电影,你现在有什么想说的?(先请嘉宾说,再请观众席的同学说。)[第二批嘉宾下场]

  5、小结: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足足烧了三天三夜,把偌大的一座皇家园林,偌大的一批艺术瑰宝,偌大的一份世界遗产化为了灰烬。圆明园在哭泣,中国在哭泣,世界也在哭泣!

  三、“历史回眸”

  1、过渡:火烧圆明园的事件发生在1860年的10月,也就是第二次战争时期。事实上,在中国的近代史上,这样的屈辱事件又何止这一次呢?你还知道这样的事吗?就让我们再来回忆一下这段不堪回首的历史吧。[课件出示:“历史回眸”]下面我们要请上第三批嘉宾,请他们先来给我们介绍一下。……大家欢迎![第三批嘉宾上场]

  2、嘉宾学生介绍,再请观众席学生来介绍。

  3、教师可以补充有关资料(相机插入“中国近代史大事记”和“部分不平等条约主要内容”)

  4、讨论:从刚才我们看到的这些数据与资料来看,你认为圆明园变成废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先请嘉宾说,再请观众席的同学说。)

  5、小结:回眸我国的历史,我们自豪地发现:中国在历史上曾有过非常辉煌的成就,很长一段时间内在世界上拥有最强大的地位。但到了近代,由于社会制度的腐朽和科学技术的落后,导致我们国家逐渐走向衰落,所以当外国列强用和大炮攻击我们的时候,我们只能蒙受屈辱。这是多么沉痛的历史教训呀!

  四、“我抒我心”

  1、[课件出示:“我抒我心”]按照我们的惯例,在我们的谈话快结束的时候,我们每人要用一句话来总结我们的这次谈话,你想说一句什么话呢?(请嘉宾说,再请下面的同学说)。[第三批嘉宾上场]

  2、小结:听了同学们的发言,不禁让我记起了那一句老话:“国弱被人欺。”这更让我记起了另一句话:“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老师真的很希望我们大家都能记住这句话。

  以上为《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及反思 篇5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及反思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有关生字,正确书写1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认9个生字。

  2.通过朗读、观察、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会用“偶尔、活泼”造句,理解课文的内容,概括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教学重点:

  从作者对春天里的小燕子的描写中,体会燕子的可爱和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色。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观察的基础上如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燕子飞行幻灯片。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歌曲欣赏《小燕子》,说说听这首歌的感受。

  2.多媒体出示燕子的画面,请学生观察燕子的样子,抓住它的特点说说燕子。

  3.我们要学的课文是怎样来写燕子的呢?今天就一起来学6、燕子。

  教学生字“燕”,“燕”是个象形字,“廿”是燕子的头,“口”是燕子的身子,“北”是燕子的翅膀,四点底是摊子的尾巴。

  在写“燕”的时候各部分要紧凑。

  学生用钢笔在书上描红。

  二、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字词的读音。

  (1)抽读生字卡片,纠正读错的音节。

  提醒学生注意:拢、掠是边音;俊、晕是前鼻音;横是后鼻音。

  (2)学生齐读

  2.掌握生字的.写法:

  请学生做小老师说说这些字在写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交流,并在书上逐个进行描红。

  3.指名分节朗读课文,要求不添字,不漏字,不错读,不破词破句。

  (1)学生读课文。

  (2)学生对照要求进行评价。

  4、交流:课文主要写了燕子的那些方面?

  三、学习课文第一段。

  1.多媒体出示燕子的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燕子的外形。

  2.自由读课文,想想从这段中知道了什么?

  3.学生交流。

  4.作者是抓住什么特点来描写的?

  结合交流板书:羽毛乌黑发亮

  翅膀俊俏轻快

  尾巴剪刀似的

  5.指导朗读。

  (1)激发情感

  看多媒体:面对这么机灵的燕子,这么可爱的燕子,你愿尽情的夸奖它吗?让我们赞美的语气读。

  (2)自由朗读。

  (3)指名试读、齐读。

  6.指导背诵。

  (1)学生说该怎样背?

  (2)看板书练习背诵。

  7.说说这一段的意思。

  四、指导写字。

  五、作业布置。

  1.抄写词语三遍。

  2.朗读课文。

  3.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燕子有一身( )的羽毛,一对( )的翅膀,还有一个( )的尾巴。

  以上为《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及反思 篇6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及反思 篇7

  教学目标:

  1.能运用运算定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

  2.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

  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50×2=100 50×20=10××

  25×4=10××5×8=200 25×12=300 25×40=10××

  125×8=10×× 125×16=200

  125×24=3000125×80=10××0

  通过刚才的口算,你们很快就算出结果,你们知道在乘法运算中有三对好朋友,它们分别是谁?

  板书:5×225×4125×8

  (2)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30×6×7=30×(□×□)

  125×8×40=(□×□)×□

  (3)计算:

  43×25×4 25×43×4

  比较两道题,在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时有什么不同?

  在讨论的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出:第1题只应用乘法结合律把后两个数相乘,就可以使计算简便;第2题要先用乘法交换律把4放在前面,使25与4相乘,或把25放在43的`后面,使25与4相乘,然后再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小结:用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计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单独运用乘法结合律使计算简便,一种是两个运算定律结合使用,使计算简便。关键要掌握运算定律的内容,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运用运算定律。

  引导学生在对比中加以区分。

  (4)师生比赛,看谁直接说出结果速度快。

  25×42×4 68×125×8

  4×39×25

  (5)对比练习:

  4×25+16×25

  4×25×16×25

  (25+15) ×4

  (25×15)×4

  46×25

  (40+6)×25

  49×49+49×51

  49×99+49

  (68+32)×5

  68+32×5

  学生小组分工后独立完成,再进行小组内交流。

  汇报。

  二、小结

  学生谈收获。

  以上为《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及反思 篇7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及反思 篇8

  教学目标

  认识人物的性格特点及戏剧冲突反应的社会现实。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作者及时代背景。

  2、训练分角色阅读,在阅读中理解主题思想,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难点:1、理解喜剧幽默辛辣的语言风格和讽刺效果。

  2、理解“哑场”的艺术效果,体会揣摩人物形象造型和表情所表现出的更丰富的内涵。

  3、培养学生想象力、创造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自读感知整体把握

  1、走近果戈理

  (请你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2、《钦差大臣》的创作背景

  (请你查找《钦差大臣》的创作背景。)

  3、字词积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钦差俏皮官衔爵位寻欢作乐行辕造谣生事

  鸡犬不宁挑拨是非惩罚驿站千载难逢死乞白赖

  龇牙阉马肆无忌惮逮捕

  (2)解释下列词语

  钦差: 制服: 俏皮:

  肆无忌惮: 千载难逢:

  挑拨是非: 鸡犬不宁:

  呆若木鸡: 天真无邪:

  4、梳理文章结构

  三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引导学生分析剧中人物形象

  1、讽刺喜剧在塑造人物是常常采用漫画式的方式将人性的弱点加以放大,《钦差大臣》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范。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说出印象最深的人物,并说明理由。

  2、小组讨论交流

  在你的心目中,赫列斯达可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你从文中哪些地方了解到的\'?

  四课内小结

  第二课时

  一温故知新

  默写字词。

  二合作交流解读探究

  1、继续引导学生分析剧中人物

  阅读课文中市长的台词,讨论:剧中市长是一个怎样的人,作者揭示了他怎样的性格特点?

  2、想一想

  市长和官员得知上了假钦差的当后有什么表现?真钦差到了后,他们又将有怎样的表现?

  (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然后讨论交流。)

  3、市长和官员们前后不同的表现有没有什么相似之处

  (小组讨论交流,派代表发言。)

  三课堂小结

  四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欣赏《钦差大臣》或由学生表演课本剧《钦差大臣》。

  以上为《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及反思 篇8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及反思 篇9

  教学目的:

  1、能全面细致地观察烧开水实验过程中发生的现象。

  2、能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要研究的问题。

  3、利用统计的方法整理有关资料。

  4、了解温度的改变可使物质(水)的状态发生变化。

  5、知道水的沸点。

  6、会使用温度计测定水温。

  7、愿意合作与交流。

  教学准备:

  烧瓶、铁架台、酒精灯、温度计、水。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谈话:经过前面实验中那样净化处理的水还不能直接饮用。怎样得到能饮用的水呢?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将水烧开。(板书课题)

  2、提出问题:烧开水是常见的`事情,你注意观察过烧开水时的现象吗?

  二、实验探究,解决问题

  1、组装实验装置,并介绍实验器材的使用。

  2、讲述温度计的使用方法:(1)手要拿在温度计的上端;(2)眼睛要平视;(3)液泡不能接触杯壁或杯底。

  3、实验操作:(注意观察烧开水时所发生的现象,并在课本33页图中的相应刻度上用点做记号)

  4、汇报交流烧开水时所观察到的现象。(如水面逐渐上升,水底渐渐冒泡,加热到一定时候水面冒“白气”,沸腾一会儿,水会变少等等)

  5、讲述:水烧开了,我们也可以说水沸腾了,水沸腾时的温度叫沸点,水的沸点在通常情况下是100摄氏度。水沸腾后,水温保持不变。

  三、实践应用,拓展延伸

  1、交流:水温的变化过程。

  2、除了水温的变化,还观察到了哪些现象?把观察到了的现象和大家交流。

  3、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

  教学后记:

  以上为《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及反思 篇9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及反思 篇10

  教学设计

  《石榴》是一篇托物言志的优荚散文。教学时,引导学生在熟练诵读全文的基础上,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分析石榴的形象(特征),领会作者对石榴的喜爱之情,进而体会作者借对石榴的描写,所表达的志向、抱负。

  过程设计

  教法学法:在指导学生熟练朗读全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把握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合作、讨论等方式领会作者所托之志,培养学生积累优美语句的兴趣和习惯。辅之以多媒体教学。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一边利用多媒体展示石榴的图片或实物,一边让学生说出有关石榴的诗句(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石榴的诗句和资料)。

  2、教师补充石榴的有关知识。(课件展示)

  石榴又名安石榴、若榴等。属石榴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夏季开花(花有结实花和不结实花两种),果在秋季成熟。石榴原产伊朗的扎格罗斯山?喜欢阳光和温暖的气候。我国在西汉时由张骞从西域带到中原,后传布南北各地。山东枣庄有我国最大的石榴园,有“天下第一榴园”和“冠天下石榴园”的美称。此外云南、四川、新疆等地也是石榴的\'主要产区。石榴叶翠绿,花大而鲜艳,故各地公园和风景区也常有种植以美化环境。根据花的颜色以及重瓣或单瓣等特征又可分为若干栽培变种,如月季、石榴、白石榴、重瓣白花石榴、黄石榴、玛瑙石榴等,这些变种主要供观赏。

  (二)作者简介

  郭沫若.(1892—19××),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著名的社会活动家o 19××年赴日本留学,原学医,回国后从事文艺活动,19××年开始新诗创作。抗日战争期间,积极从事抗日救亡运动。主要作品有:《女神》(诗集),《屈原》、《蔡文姬》、《棠棣之花》(历史剧)等o《石榴》写于19××年10月31日,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极端困难的关头,一些文化人士变节投降,苟且偷生。在此背景下,作者写成此文,托物言志,借石榴寄托情怀。

  (三)检查预习

  1.词汇积累(结合注释,明确一些词语的音或义)。

  奇崛 枯瘠 犀利 辟易 金垂 安普刺 忍俊不禁

  骨朵 柔媚 争妍斗艳 古味盎然 光嫩 潜溢

  2.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试说说作者的写作意图(对于写作意图,学生回答可能不够准确,教师可指出,但不必作结论)。

  (四)整体感知

  1.朗诵全文(配以轻松愉悦的古筝音乐)。

  (1)教师范读第一自然段。(提醒学生注意听老师朗读时对语气、语速、重音、情感的把握和处理)。

  (2)学生朗读2--9自然段(每人读一段),然后让其他学生对朗读情况进行点评。(教师稍加评价,意在指导朗读)

  2.学生自由品读课文,思考完成下列问题。(可以讨论、交流)

  在刚才的听和读的过程中,你能体会到作者对石榴的什么感情?请告诉大家。

  参考答案:对石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作者按什么思路结构全文?可分几部分?试分别用一句话概括段意。

  参考答案:作者按“爱石榴、画石榴、赞石榴”的思路结构全篇。

  全文可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自然段):点明石榴的可爱。

  第二部分(2-;6自然段):具体描绘石榴的特征。

  第三部分(7--9自然段):抒发作者对石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本文抓住“最可爱”这三个字依次描写了石榴的哪些特征?

  参考答案:依次描写了石榴的“枝叶”、“花”、“骨朵”、“果实”和“子粒”。

  枝叶:(与梅、柳比较)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

  花:深红色;单瓣的陆离,双瓣的华贵;对炎阳的直射“毫不辟易”。——比作夏季的心脏。

  骨朵:“小茄形”,“逐渐翻红”,“顶端整裂为四瓣”,像玛瑙琢成的花瓶。

  果实:似“破口大笑”。

  子粒:“透明光嫩的皓齿”,丰腴,有酸甜两种。

  (五)朗读、品味课文生动形象的语言

  1.学生自由阅读自己最喜爱的句子或段落,然后在小组内探讨、交流,说出喜爱的理由。小组选出代表发言,在班上交流。(教师可作巡回引导,让学生品味生动、活泼的语言以及领会拟人、比喻等修辞的作用)

  答案不惟一,只要说明理由即可。

  例:(1)太阳增加了它的威力,树木都把各自的伞盖伸张了起来…(运用比喻和拟人手法,写出了石榴充满生命力的特点)(2)石榴树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对比手法,把石榴的枝干和叶片与梅柳的作比较,形象地刻画出石榴的独特风采崛而不枯瘠,清新而不柔媚)(3)你以为它真是盛酒的金垒吗?它会笑你呢。(语言幽默,富有情趣,写出石榴的变化和惹人喜爱)(4)秋天来了,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露出一口的皓齿。(这句使用拟人手法,把石榴作为一个有情有义,充满生命力的人米写,形象地描绘出石榴果实成熟的样子。鲜活的形象和富有动感,的表达令人印象深刻。)

  2.请你用下面的词语各造一个句子,最好使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

  枯瘠 柔媚 争妍斗艳 忍俊不禁

  (六)作业

  诵读课文,思考课后练习第二题,并领会作者所托之志。

  以上为《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及反思 篇10范文内容,仅供参考借鉴,请按实际需要修改。


  以上为佳文《《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及反思》全文内容,如《《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及反思》对您有帮助,或者您对于《《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及反思》有建议,欢迎反馈给我们,以帮助到写《《插秧》的教学课件设计及反思》方面文案需求的朋友们。

  • 作文 >
    作文
  • 美文 >
    美文
  • 语文 >
    语文
  • 实用文 >
    实用文
  • 诗文 >
    诗文
  • 文学 >
    文学
  • 公文 >
    公文
  • 体裁作文 >
    体裁作文
  • 知道 >
    知道